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英國大選

英國國會下議院議員的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国大选
Remove ads

英國大選(英語:General elec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是指英國選舉最高立法機構英國國會議員的選舉,英國的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MP)通常指下議院議員。國會議員最長任期為5年,但可因為解散國會而提前結束。

候選人大部分為某政黨的成員,競選目標是贏得選區。大多數英國選民根據候選人的黨派,而不是其個人品質或主張來進行投票選擇。

選舉時間

大選必須在每次國會任期開始之前舉行。國會最長的任期為5年,前後兩次大選的間隔應超過競選活動和新國會組建的時間之和(通常為5至8周)。實際的大選可在5年任期之前的任何時間舉行。5年任期從大選之後的第一次國會會議開始計算。大選時間的選擇在於在任首相的決斷。此項決定通常具有政治性目的,即如果政府廣受好評,它通常在掌權約4年之後「要求」舉行大選,以達到掌權時間的最大化。

首相請求君主使用皇家公告的方式(Royal Proclamation)解散國會。公告同時要求公布各個選區請求大選的正式大選文書(Writs of Election)。大選將在公告發布之日起17個工作日之後進行。

從1935年起,每屆大選都在周四舉行。1945年至2001年的16次大選中,在10月舉行的有4次,6月也有4次,5月有3次,2月有2次。

英國內閣將在大選之前強制隔離。在大約6周的時間裡,政府各部門不允許同公眾就任何新的或有爭議的政府動議(如改革動議、行政和立法變化等等)進行交流。

Remove ads

選舉制度

大選的基本制度是簡單多數選舉制(First-past-the-post election system),即根據一黨所占有的議員數量。如果一黨擁有絕對多數的議員,則此黨將組成下屆政府,該黨黨魁則成為首相。如果沒有任何黨派擁有絕對多數席位,則合計擁有絕對多數席位的兩個或多個政黨將組成聯合政府(Coalition government),基本上其中最大黨黨魁將成為首相;或者單獨一黨成立政府,並通過與其他黨派非正式的聯盟和協議而得以延續。在缺乏多數席位的下議院中通過政府制定的法規,如其最後的數月中約翰·梅傑政府所面對的,則是非常困難。

這項制度並不是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的一種。在全國擁有20%選票的政黨一樣可以以得到區區數個席位而收場。這使此選舉制度屢遭詬病,那些在比例代表制下將表現地更好的政黨如自由民主黨對此抨擊地更為猛烈。而另一方面,此制度的支持者則認為現有制度使得英國政治主流之外的極端黨派式微、聯合政府很少出現,並且選區同其議員有着較為直接的聯繫。

Remove ads

選舉結果

請注意英國在1832年之前有極其苛刻的大選選舉權,直到1918年才有全民選舉(男性21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以下為1918年至今的大選結果∶

更多信息 選舉, 日期 ...

注意:負的席位多數意味着那次大選之後會出現懸峙國會(Hung parliament,也稱少數派國會),即無任何黨派占絕對多數的國會。比如1929年的大選,工黨所取得的席位比絕對多數席位少42個,因此它的席位多數為負42。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