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為1684年-1727年;台灣道的正式官職名稱,為台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清治時期初期的這階段,台灣西部為福建省所管轄,按照清朝官員迴避本籍的制度,各地主官皆為外地輪調。

Quick Facts 大清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官邸 ...
大清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官邸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道臺衙門
先前職位
設立1684年
首任周昌
末任吳昌祚
廢止1727年
後繼職位福建分巡台灣道
Close

建置

  • 根據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廿一日(1684年3月6日)的廷議,清聖祖認為「臺灣棄取,所關甚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失所;棄而不守,尤為不可。爾(指內閣大學士李霨)等可會同議政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再行確議具奏」並命令「福建督、撫、提、鎮詳議」。[1]
  • 而在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1684年5月27日),根據差往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會同福建督、撫、提督的奏報,認為「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應設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分為水陸八營。澎湖應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分為二營。每營各設遊、守、千、把等官。」[2]。並得到清聖祖的同意,於當年開始設置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簡稱為台廈道。而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係由福建巡海道移設而來。

職權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主要的職權為:

  1. 鎮壓並防止動亂的發生,所以擁有綠營兵力。而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的記載,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轄下有「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 兵三百六十名、戰船四隻」。[3]
  2. 監督戰船的建造,根據《重纂福建通志》,卷84的記載,雍正3年(1725年)決定「臺灣水師等營戰船,於臺灣設廠,文官委臺灣道、武官委臺灣協副將會同監督修造」。[4]
  3. 因為福建和臺灣之間有海峽的間隔,交通較為不便,本來應由福建學政所辦理的科舉考試的事宜,也委由台廈道來辦理。
  4. 監督下級屬官,所以在文獻上,又稱為監司[5]

沿革

  • 因為朱一貴事件,所以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聖祖決定將台灣廈門道的兵備銜拿掉,並將原來隸屬於台灣廈門道的綠營兵力分散到南、北兩路防守,並將戰船撥歸台灣鎮總兵管理。[6]因為將其兵備銜拿掉,所以正式官銜改稱為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就職位等級來說,是屬於道員類的正四品文官。

歷任

More information #, 姓名 ...
# 姓名 任職日期(中曆) 解職日期(中曆)
1 周昌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
2 王效宗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
3 高拱乾 1691年(康熙三十年)
4 常光裕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
5 王之麟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6 王敏政 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
7 周元文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代理
8 陳璸 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
9 梁文科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10 王珍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代理
11 梁文煊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 1721年(康熙六十年)
12 陶範 1721年(康熙六十年)
13 陳大輦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1724年(雍正二年)
14 吳昌祚 1724年(雍正二年) 1727年(雍正五年)
Close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