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梵(梵語:परब्रह्म,羅馬化:parabrahman)在印度教教義中是超越了所有的描述和概念的終極實在,被形容為無形的、永恆地凌駕、遍及一切事物、遍在宇宙一切地方的本原[1]。
至高梵的概念化方式多種多樣。在吠檀多不二論傳統中是無德梵(梵語:निर्गुण ब्रह्मन्,羅馬化:nirguṇa brahman)的同義詞,即無屬性的絕對。相反,在吠檀多二元論和吠檀多勝二元論傳統中,至高梵被定義為有德梵,即有屬性的絕對。在毗濕奴派、濕婆教和沙克達教中,至高梵分別為:毗濕奴、濕婆和夏克提。[2]群主派認為摩訶群主為至高梵。室建陀派認為迦絺吉夜為至高梵。
詞源
Para 是一個梵文詞,在某些情況下表示「更高」,在其他情況下表示「至高無上」。[3] 印度教中的梵(Brahman)意味着絕對,宇宙中的終極實在。[4][5]在印度教哲學的主要流派中,它是所有存在的物質的、能力的、形式的最終原因。[5][6]梵是吠陀經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在早期的奧義書[7]和吠檀多不二論文獻中得到了廣泛的論述。[8]
吠檀多不二論
在吠檀多不二論中,至高梵被定義為無德梵或無形無屬性梵。[9][10][11]這是一種完全認識自我的狀態,與超驗梵相同,是一種心智精神的啟蒙狀態(智瑜伽)。[12]它與有德梵形成鮮明對比,後者是一種愛的意識態(奉愛瑜伽)。[12]吠檀多不二元論認為梵是神聖的,神聖的就是梵,等同於我、無德(無性)、無限、愛、真實、知識、"存在-智慧-喜樂"。[13]
根據艾略特·多伊奇的說法,無德梵是一種「存在狀態」[14],在這種狀態下,自我靈魂和梵之間的所有二元區別都被消除。[12]而有德梵是在靈魂和梵之間的二元性被接受後,兩者之間的區別得以調和。[12]
不二論描述了非共生的體驗,[12]其中,主觀體驗也成為知識的「對象」和現象真實。絕對真實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因此沒有質的區別:
- "了解絕對真實的超驗主義者稱之為不二實體梵、至高我或薄伽梵。"(薄伽梵往世書 1.2.11)[15][note 1]
- "領悟至高梵者到達極樂。至高梵是真實(satyam)、智慧(jnanam)、無極(anantam)。"(鷓鴣氏奧義書 2.1.1)[note 2]
《奧義書》說,至高梵是永恆的、知覺的、極樂的存在-意識-法喜。這個真理的實現與成為這個真實存在是一樣的:
毗濕奴派
在毗濕奴派中,毗濕奴被認為是至高梵(摩訶毗濕奴)。毗濕奴的宇宙相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
濕婆派
在濕婆教中,濕婆是至高梵(至高濕婆,濕婆的至高形態)。根據神話,至高濕婆是所有靈魂和神靈的單一體現。祂也被稱作太初原人或摩訶提婆。[16]
在克什米爾濕婆派中,自在陪臚是濕婆的至高形態為至高梵。克什米爾濕婆派認為第四種意識狀態Turiya為梵的狀態。它既不是清醒或做夢,也不是深度睡眠,它存在於這三種狀態中的任意兩種之間。而超越Turiya第五種意識狀態被稱為Turiyatita,代表着至高梵。Turiyatita也被稱為空,是解脫狀態。
性力派
在沙克達教中,原初至高夏克提女神,被認為是至高梵,並且梵在祂的能量狀態中。根據《Devī sūktam》和《Śrī Sūkta》祂是眾生的子宮。因此,摩訶迦梨作為別稱,意思是「祂的本質是梵」。遊樂母是祂的至高形態,永恆居所為摩尼島.[17]
佛教
佛教否定梵的存在性,並且把婆羅門教關於梵的見解列為五見之一。有宗教學家認為由於當時梵我合一的思想在婆羅門教當中尚未普及化,而婆羅門階層被視為小梵的體現[18],因此佛教主要反對婆羅門教對於梵天神的信仰和對於種姓制度的信念,直到印度教出現後,才把佛教所否定存在的梵稱為「下梵」。[來源請求]
佛教興起之初, 「上梵」這個概念尚未出現,不少佛教論師針對的是「大梵」此一概念,並且把大梵天王當作大梵的象徵以便利用擬人化的手法來作出更加深入人心的批評,例如《發智論》這樣記載: 「如大梵天,作如是說: 『我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我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彼父。』如梵眾天,作如是說: 『此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此於世間,能造化,能出生,是我等父。』」[來源請求]
按照這種描述方式,佛教承認大梵存在,但認為大梵其實是各個世間的梵王在誕生時因無明而產生的不實概念,並不是實有的,因此所謂大梵的境界亦非常住不變的,但不明其故的眾生常以為大梵即為終極的本根,此乃錯誤的見解。在佛教教義中, 大梵天被列作五現湼槃之一,並非真正的湼槃。[來源請求]
根據馬丁·威爾特希爾(英文: Martin Wiltshire)的說法,佛教可能試圖強調古時吠陀教的奧義書中終極實在的概念,同時通過把大梵表述為大梵天王這位尚在輪迴中的天眾此一方式,佛教貶低了 梵 這個概念的重要性以呈現自身教義的獨特性,即無常、無我、空、苦[19]。
錫克教
在錫克教中被稱為"Nirguna"(無德、無屬性),它被錫克教作為至高現實。也被稱為 "Akaal purakh" (永恆存在) 出自於曼怛羅"華希古魯"。[20] 錫克教經典及末任古魯,古魯·格蘭特·薩希卜提到 nirguna 時用了各種形容詞和名詞,例如:Nirankar、Niranjan、Bhagat Vachhal、Kirpa、Dayal、Deen Dayal、Madho、Raam、Hari、Rahim、Karim、Rehman、Parvardigar、Sahib、Malik等。
參見
注釋
參考
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