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營交易(英文:proprietary trading 或稱 prop trading)是指交易者用公司自有資金(而不是使用存款人的資金)交易股票、債券、貨幣、商品、其衍生品或其他金融工具,以便為自己賺取利潤。 [1]自營交易可能會產生潛在的利益衝突,例如內幕交易和搶先交易。 [2] [3] [4]
自營交易者可以使用多種策略,如指數套利、統計套利、合併套利、基本面分析、波動性套利或全球宏觀交易,就像對沖基金一樣。 [5]許多記者和分析師認為,大型銀行故意對自營交易與非自營交易的比例做掩飾,因為自營交易風險看似更大,利潤波動更大。
傳統上銀行相關的主要交易策略之一是套利。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套利被定義為通過低買高賣某些證券組來賺取市場中性利潤。交易仍將面臨各種非市場風險,例如結算風險和其他操作風險。投資銀行通常活躍於全球許多市場,不斷尋找套利機會。
一種稱為風險套利或合併套利的套利方式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當一家公司計劃收購另一家公司時,買方的股價通常會下跌(因為買方將不得不花錢購買另一家公司),而被收購公司的股價則會上漲(因為買方通常以以下價格購買這些股票)價格高於當前價格)。當投資銀行認為收購即將到來時,它通常會賣空買方的股票(押注價格會下跌)並買入被收購公司的股票(押注價格會上漲)。
由於投資銀行在併購與收購中扮演關鍵角色,交易者有可能(儘管被禁止)利用內幕信息從事併購套利。投資銀行必須有一堵牆將其交易和投資銀行部門隔離開;然而近年來,特別是自安然醜聞以來,這些都受到了更嚴格的審查。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委員會2007 年對花旗集團提出的指控就是涉嫌利益衝突的一個例子[3]
利益衝突的另一個來源是潛在的搶先交易,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客戶將承受明顯更高的交易成本。搶先交易本身是非法的,但在某些情況下,經營自營交易台的經紀商會根據訂單簿數據的推論獲得相對於客戶的優勢。 [4]
著名的自營交易員包括Ivan Boesky 、 Steven A. Cohen 、 John Meriwether 、 Daniel Och和Boaz Weinstein 。歷史上與交易聯繫最密切的一些投資銀行是所羅門兄弟 (Salomon Brothers)和德崇證券 (Drexel Burnham Lambert) 。交易員尼克·李森(Nick Leeson)在未經授權下賣出鞍式期權導致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破產倒閉 。瑞銀 (UBS) 交易員奎庫·阿多博利 (Kweku Adoboli)損失了銀行 22 億美元的資金,並因其行為被定罪。 [6] [7] [8]
德國私人交易員Armin S起訴法國巴黎銀行,索賠 1.52 億歐元,因為法國巴黎銀行以每份 108 歐元的價格向他出售了價值 5400 歐元的結構性產品。 [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