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演員,簡稱臨演,或稱「群眾演員」,香港俗稱「茄哩啡」、「臨記」,是指飾演閒角的人物。例如販夫走卒、餐廳內食客、班級同學、巡遊活動參與者、路人等等的演員。由於他們的性質與傳統戲曲中的跑龍套類似,所以有時也會稱為「跑龍套」。在電影、舞台或電視節目中,通常會以短期合約制聘用這些演員,稱為「臨時演員」。
龍套
龍套演員是由四個人組成一個單位(稱為堂),一般在舞台上多用一堂或兩堂,扮演劇中的侍從或兵卒,負責助威吶喊或烘托聲勢,用以表示人馬眾多,是一種以少見多的表演形式。之所以會稱「龍套」,是因為戲服上往往繡有龍紋。龍套演員必須要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以及各種常用的固定隊形變化,另外也須熟悉各種齊唱的曲牌。 由於龍套的功用主要是為了陪襯或應故事發展之用,因此如果替人幫襯、打雜或跑腿,做些無關緊要的工作或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時,一般便稱為「跑龍套」,香港俚語廣東話則常稱為茄哩啡 (/ke1 le1 fe1/)。
有時稱呼一些重要的配角演員,也會戲稱其為大龍套。
茄哩啡
至於「茄哩啡」一名,有意見認為取自英文 carefree 的諧音,該詞的解釋為「無需照顧的,不用操心的,無所謂的」,借指出演劇中無關重要的小人物、閒角色的臨時演員。這三個字一直只為口語使用沒有文字,直至1978年由陳欣健參予編劇的同名電影始次見於文字。該片公映前還以海報形式廣貼市區:「茄哩啡究竟係乜嘢?」作為宣傳賣點,自此正式納入文字為用。[1][2]
閒角
閒角,常稱作路人,在電視劇、電影等作品中,指戲份薄弱的副角、不相關的小人物、串場的閒雜人等。可能用來表達地方民眾的聲音,或是充當背景。
大部分的明星都是從無名的角色做起,如五屆影后張曼玉剛出道時曾飾演跑步的路人[3][4]。
一些會出外景的綜藝節目,可能邀請當地的路人、鄉親民眾,參與節目製作或協助演出人員解決節目企畫的活動。
流行文化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