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癬(Kerion Celsi)是由皮癬菌感染頭皮及毛囊並繼發細菌感染的化膿性皮癬菌病,是皮癬菌病的最嚴重形式。[1] [2] [3] 最常見罹患部位是頭皮,但也可發生在暴露於真菌的任何其他部位,如面部(頭癬)與上肢(體癬)。膿癬常由白癬黑點癬發展而來,約80%的膿癬由犬小孢癬菌(Microsporum canis)引起。膿癬必須口服抗真菌藥治療才能痊癒,局部用藥無效。膿癬經常被誤診為細菌性膿腫,一旦採用手術切開引流,則會遷延不愈。[4] [5]

膿癬也叫凱氏蜂窩病Kerion英語Kerion Celsi),由古羅馬醫學家、百科全書編纂家凱爾蘇斯率先在他的八卷巨著《醫術》(De Medicina英語De Medicina)中描述。

除了皮癬菌外,其他真菌能夠導致膿癬。中國廣州醫院報道隆起麴黴菌Aspergillus protuberus)引發膿癬。[6]

臨床表現

引起膿癬的真菌多為嗜動物型,少數為嗜人型或嗜地型菌株,因此人類機體對這些皮癬菌感染發生劇烈的炎症性與肉芽腫性反應。膿癬多發生於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最初表現為化膿性毛囊炎,群集性小膿疱融合形成結節或腫塊,界限清楚,質地柔軟,表面有與毛囊口一致的小膿點。當腫塊變大後則呈現蜂窩狀或海綿狀,擠壓時有多孔溢膿現象。如果形成瘺,膿液也可從瘺道流出。可見局部淋巴結腫大。腫塊常伴隨炎症反應,如紅、腫、熱、痛。毛髮稀疏並脫落,導致禿頂。少數患者會因發燒而全身不適。可能會出現廣泛的瘙癢性濕疹樣皮疹。[7]

病因

引起膿癬的真菌多為嗜動物型,少數為嗜人型或嗜地型菌株。這些致病菌株包括犬小孢癬菌(Microsporum canis)、石膏狀小孢癬菌(M. gypseum)、 斷髮毛癬菌(Trichophyton tonsurans)、疣狀毛癬菌(T. verrucosum)與下頷毛癬菌(T. mentagrophytes)等。紅色毛癬菌(T. rubrum)不是膿癬的常見原因。[8] [9]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與體徵,可初步作出膿癬的診斷。確診有賴於顯微鏡檢查和真菌培養,樣品為取自患處的刮屑和毛髮。同時也應採集細菌拭子作塗片觀察和培養。[10]

傳染性

膿癬可以傳染到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或任何與其接觸的人,如家人、同學、朋友等。不要與他人共用被褥和毛巾。不要接觸寵物如貓、狗等,以免通過動物感染家人。梳子和發刷應消毒或丟棄,以防止傳染或自我再感染。[11]

治療

膿癬必須口服抗真菌藥治療,通常至少要開6-8周的療程。局部用抗真菌劑無效,因為真菌深深侵入毛囊。灰黃黴素仍為首選,也可使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如果存在細菌感染,則需要使用抗生素。含有酮康唑或環吡酮的抗真菌洗髮劑有助於降低傳染他人的風險。切忌手術切開引流,否則會遷延不愈。[12]

預後

絕大多數膿癬患者經口服抗真菌藥治療可以痊癒。頭髮在治療後會重新長出,但長期得不到醫治者可能導致永久性脫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