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hemorrhage,GIB)是口腔至直腸之間任何部位的消化道出血[1],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兩大類,兩者以十二指腸懸肌為界[2]。
當短時間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時,可能導致的症狀包含嘔血、吐黑血、便血,或黑便;短時間下消化道大量出血,則可能症狀只有便血。長期的小量出血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而造成疲倦或心絞痛[3]。其他症狀則包含腹痛、呼吸困難,或昏厥[1][3]。有時候小量出血並不會有任何症狀產生[3]。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或者肝硬化和肝癌容易合併的食道靜脈曲張,也都可能成為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4]。而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則通常是痔瘡、癌症及炎症性腸病造成的[2]。過去病史、理學檢查和血液檢查,都可以幫助診斷腸胃道出血。少量的出血可以透過糞便潛血反應來判斷,而內視鏡則可以定位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出血區域。在不清楚病情的情況下,醫學影像也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工具[3]。
初步的治療主要關注在復甦急救上如靜脈注射與輸血[5],通常要血紅蛋白量以低於70-80g/L以下才會採取輸血急救[6]。在某些案例中會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等體制素與抗生素[7][8][9]。如果其他方法都無效,則可能可以推測為食道靜脈屈張,並以食道狹窄氣球擴張術治療[2]。一旦發現有消化道出血的狀況發生,建議在24小時內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以及大腸鏡照影,並進行治療[5]。
上消化道出血比下消化道出血要常見[2]。上消化道出血每年每十萬人約發生50到150次[10]。下消化道出血則是每年每十萬人約發生20到30次[2]。在美國,消化道出血造成每年30萬次住院人次。消化道出血致死率為 5% 到30% 之間[3][6]。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在男性較高,也隨著年紀而上升[2]。
從口腔、食道、胃到十二指腸,其中任一器官發生病變而導致出血,稱為上消化道出血,俗稱胃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常見的原因包括: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食道或胃靜脈瘤、食道胃接合處黏膜撕裂、全身性疾病、和其他。
十二指腸以下到直腸部分的出血稱為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常見的原因包括:痔瘡、結腸炎、出血性直腸潰瘍、大腸癌、良性息肉、感染性腸炎、憩室炎、血管異常增生、和其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