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香港漫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夫子》(英語:Old Master Q)是香港漫畫家王家禧以王澤為筆名創作的漫畫作品,以數格漫畫的形式描繪一個名為老夫子的虛構人物,呈現了1960年代以來華人的生活底蘊與人生百態。《老夫子》自1962年開始在香港的報章雜誌刊載,隨後於1964年開始由香港吳興記書報社發行單行本,受到香港及各地華人喜愛,在台灣、東南亞、中國大陸等地也相繼出版單行本及套裝,並曾經出版馬來文、印尼文、印度文及泰文版本的漫畫,以及改編並製作成電影、卡通、動畫等[1][2]。1995年至今出版的《老夫子》漫畫由王家禧的長子王澤接手創作,讀者以「老王澤」、「小王澤」或「漫畫家王澤」、「建築藝術家王澤」來區分兩個時期的作者[3]。
老夫子 Old Master Q | |
---|---|
《老夫子》有多個版本 |
|
類型 | 連載漫畫 |
漫畫 | |
作者 | 王家禧 |
發售日 | 1962年 |
王家禧1962年開始用長子王澤的名字作為筆名,在香港的報章雜誌上發表《老夫子》,隨後在1964年香港吳興記書報社發行單行本(至2004年出版精選、哈燒系列,每月出版兩集,仍在持續出版中)[4]。爾後,在台灣、香港、東南亞、中國大陸等地相繼出版單行本和套裝,曾有馬來文、印尼文、印度文與泰文版本的漫畫,其後被改編並製作成電影、卡通、動畫等,共13部作品[5]。
1969年,老夫子漫畫首次在台灣發行,從1998至2003年止台灣上硯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老夫子》漫畫達100集之多,銷售量多達150萬冊[6];2000年台灣新生報、中國時報、國語日報曾每週連載老夫子漫畫;2001年Taiwan News則以全版、全彩的《老夫子》英文版,每周日發行,共連載一年;目前台灣蘋果日報以全彩連載《老夫子搞怪新風貌》每日連載中。
2006年香港「悅讀交享樂──全港學界悅讀大行動二00六」調查報告指出,有30萬左右中小學生都愛看老夫子,並發現本港中小學生最愛看的圖書正是《老夫子漫畫》[7]。
2007年始,老夫子歡慶45周年,展開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並在台灣、大陸、香港及馬來西亞四個地區陸續出版與舉辦活動與簽書會[8]。
「2009南方閱讀盛典」,老夫子漫畫榮獲「金南方·新世紀10年最受讀者關注」;2009年香港調查「最具代表性傳奇物品」,漫畫老夫子奪冠 。2011年星洲日報報導新加坡交通部長、外交部第二部長呂德耀看「老夫子」學華文。2011香港小童群益會進行香港市民網上和問卷投票,《老夫子》於所有組別皆以逾6成當選「我最喜愛的兒童刊物」,同年亦受邀參加蘇富比秋季拍賣會為全球首件漫畫拍品[9]。
王家禧(筆名「王澤」)1923年生於天津,其父親是北洋軍閥兼直魯皖省長王承斌,1950年代曾在天津任美術工作,1956年移居香港,目前是由其長子,也就是王澤本尊繼承其創作[10]。王澤長於香港,在美國受建築教育,從事建築藝術創作及教學約30年,與多國建築家、學者參與過建築規劃、設計,在歐、美、亞洲多國院校、美術館講演、作品展覽,丹麥皇家藝術院建築系客座教授。1983至1995年,任教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建築系;曾任系主任及被頒授終身教職(Tenure),創多元建築藝術研究所並任所長。1995年至今在臺灣教授建築,於台北成立建築藝術工作室參與設計、規畫、國際競圖,成立老夫子漫畫工作室及授權公司,從事漫畫、動畫創作,出版與電影等多媒體事業。文史作家邱秀堂是《老夫子》的總編輯,她師承林衡道,最初是協助推動展出《老夫子》的手稿的策展人之一,後來成為總編輯,並嫁給長子王澤為妻[11]。王家禧於美國時間2017年1月1日凌晨5時57分因器官衰竭而去世,享壽93歲[12]。
老夫子漫畫內的角色時常以不同的身分出現,包括乞丐、政客、演員和古代俠客,人物個性顯明、幽默有趣、文字簡潔。有時情節會發生在古怪的場景,例如遇見神仙、外星人和吸血鬼,還有到了古代或未來世界。
老夫子漫畫喜用四字詞語為題(常見的有:「惡有惡報」、「原來如此」、「耐人尋味」、「自討苦吃」、「各有千秋」等),主要環繞平民身邊發生的事情,內容老少咸宜。由於圖畫附加的文字不多,且全為人手所寫,易於閱讀,故成為不少兒童學習四字詞語的門檻[13]。初期著作多為黑白色印刷,期後陸續推出彩色版《老夫子》。其另一特色是短小精煉,除長篇漫畫以外,一般只有四至六格(早期亦有八格/十二格)。
當老夫子漫畫為讀者帶來幽默的同時,它反映社會環境(特別是香港於1960-1980年代)的轉變。內容有時會顯現貧窮、盜竊、自殺及黑幫等社會問題。它有時會嘲諷人妖、新潮服裝和搖滾樂等流行文化(老夫子經常會「教訓」那些長得「不倫不類」的人)。
在罕見的情況下,老夫子漫畫會嚴肅地表達對1960-80年代間香港在政治上的轉變的意見。它批評中西文化交流的種種弊端,在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亦成為主題之一。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更有部份角色在漫畫中表現出對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恐懼。
浸會大學的黃良喜教授和學者吳錦漢博士亦以佛洛依德所說的「uncanny」入手,包括出現了好笑的氛圍(funny uncanny)、耐人尋味的恐怖(horror uncanny),及「似是而非」的「as-is uncanny」,認為老夫子的每一類敘事與政府主權移交及殖民有關[14]。
老夫子、大番薯和秦先生都是王澤筆下的人物,本來各自成書,毫無關連,後來都被安排在《老夫子》漫畫出現,成為好友,所以漫畫全名叫「老夫子、秦先生、and 大番薯」 [15]。
老夫子性好漁色,粗魯,喜歡做白日夢、經常打架(漫畫第44集中因打架860次入獄服刑)、愛管閒事、喜歡惡作劇(尤其喜歡惡整打扮浮誇的新潮人士)[16]。
2001年,文化名人馮驥才(1942年- )先生出版了一本名為《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ISBN:780108506X)的書,指證王澤的《老夫子》引用自中國已故漫畫家朋弟(1907年-1983年)的《老夫子》,自此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2001年5月9日,《中華讀書報》發表謝其章的文章《警惕漫壇扒手》,指出王澤「老夫子」系列漫畫抄襲自朋弟作品。此前,姜德明、馮驥才等亦已經在媒體上公開此事,並且為朋弟抱打不平。
馮驥才先生所指的朋弟(1907年-1983年)原名為馮棣。朋弟所創漫畫在1930年代在北京、天津開始出版,裏面的角色跟王澤老夫子的外形,性格相同。天津作家馮驥才在2001年出版了一本包含朋弟作品的書,此書有很多朋弟和王澤作品的相似之處。馮驥才為了證明王澤的《老夫子》是引用的,他在各地進行大量的搜尋,目的是要找回朋弟所有的原版原作,讓讀者印證此事。不過,這個搜尋過程非常艱苦,很多朋弟的原版原作也很難找到,直到2011年2月24日,馮驥才在自己的畫展上為觀眾和讀者簽名時,忽然有一藏書家送給他一個紙包內裏就是藏了三本朋弟原版原作,其中兩本正是第一集和第二集的《老夫子》。其後這位藏書家再送給他一本《老白薯》,說這本是這位藏書家在逛書攤時偶然遇到的[20]。
西苑出版社也特地為朋弟的原著作品重新出版,使朋弟先生平生所創造的三個漫畫人物——老夫子、老白薯、阿摩林——再現人間。原書《老夫子》為32開本白報紙本,文字豎排,黑色單版,彩色封面,是中國最早的大眾漫畫書的形態。而此次西苑出版社為了保持原書的歷史真實,新版朋弟漫畫叢書5種8冊,一律按照原版的版式。
朋弟後來到天津工作,並發表《老夫子》、《老白薯》等漫畫。直到50年代,在中國大陸的京津一帶,仍然可以找到《老夫子》等漫畫。可見其作品流傳甚廣。發表《老夫子》時,朋弟與王澤在同一個城市生活。當時王澤正值十多歲的小伙子,愛好繪畫。後來王澤於60年代到香港發表同名漫畫《老夫子》,並稱老夫子這個漫畫人物是他創造出來。曾經有人問王澤:「認不認識朋弟?」王澤說:「認識認識,很熟。」朋弟是一個畫家。最出名的作品正是《老夫子》。王澤不只認識朋弟,還與朋弟很熟。換言之,王澤是知道漫畫《老夫子》中的老夫子是由朋弟所原創。但王澤發行於香港的《老夫子》,從來隻字未提到朋弟及其所畫的《老夫子》。但兩本漫畫中的老夫子性格及形象相似,因此引起盜用之嫌[21]。
馮驥才認為王澤盜用了朋弟的《老夫子》,因為不論是人物造型或性格設計,王澤的「老夫子」和「大蕃薯」和朋弟「老夫子」和「老白薯」等所獨創的漫畫人物幾乎一模一樣,連名字「老夫子」也是朋弟先用的。
在馮驥才的書《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出版後,王澤對此事的反應顯得十分低調,只是通過其兒子轉話說他否認了盜用一事,並且稱這是有人故意抹黑的。而擁有《老夫子》版權的老夫子哈媒體一直矢口否認所有盜用作為。直到王澤於2017年逝世時,有傳馮驥才等人感到高興, 更表示像一個討厭的犯人死掉了一樣。[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