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香港荃灣的村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圍(英語:Lo Wai),原名淺灣圍,是香港的一個山地,位於新界荃灣區的東北部。
坐落於老圍路以南的老圍村於1669年落成,是荃灣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村莊背倚顯達鄉村俱樂部和城門水塘植林區,可遙望石圍角、城門谷及綠楊新邨一帶。村內居民有2,000多人,平房排列有序,多是古樸的瓦頂磚屋,亦有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洋溢著平靜簡樸的人文氣息。
此外,老圍廟宇林立,有數十間佛、道、儒家寺廟,如著名的西方寺、圓玄學院、東普陀講寺及荃灣龍母廟等,還有全港唯一的藏傳佛教寺廟,所以在區內到處都可見到僧人[1]。
老圍村於清朝初年復界以後最早於荃灣一帶建立的村落,當地人稱為「舊村」,於康熙八年(1669年)由曾、張、黃、許、鄧五姓人建成,其中以張姓一族人數最多。老圍村初立時曾建有圍牆防禦海盜,村內的房屋以行列的形式建立,同一姓的村民建立在同一列的房屋,稱為「排屋」。
老圍建立初時,五姓村民分別建有5間祠堂,但在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塌,現在只剩下張氏家祠。約建於100年以前,為3進式的建築,於1990年重修時,只剩下2進,前進是門廳,後進是正廳,後進較前進稍高,採用「四扇門」的建築形式。張氏家祠曾設立私塾,名為「翠屏書室」,並聘請八鄉秀才鄧元杰任教[2]。
老圍村初立,各家以務農販薪為活,以村路連接荃灣墟市,謹以「老圍村」作為路名。圓玄學院有見及此,捐助一座鐵架牌樓作為路標。由於風雨經年,於2007年圓玄學院再撥資重建新牌坊[3]。
村口的老圍公立學校曾作為電視劇《京華春夢》拍攝場地,現已停辦。其旁為「同和社」、老圍村公所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東普陀為荃灣區最早建立的著名佛寺之一,位於新界荃灣千佛山山麓的老圍村口,於1930年由茂峰法師創建,1932年落成,佈局乃仿照浙江普陀寺而建,因寺院四周一帶景物與東粵名山的普陀山相近,命名為東普陀,設道場弘法講經,又名東普陀講寺[4]。該寺又出版佛教書籍,內有藏書堂,藏書無數,故有佛門書齋之稱。
東普陀講寺早期以三大聞名,乃「佛大」、「鼎大」及「鑊大」。寺院主殿為「圓通寶殿」,內主奉觀音金身巨像,背後供有一尊千年古觀音;殿前立有重300餘斤的大鼎,為罕有的法器文物;廚中置有一大鐵鑊,可見院內僧人之眾。
茂峰法師乃廣西博白人,生於光緒14年(1888年),28歲出家,29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今隆昌寺)受戒,曾於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南京寶華山慧居寺、寧波觀宗寺習講,得諦閑老和尚器重,留學數年,成績卓著。1924年應邀往台灣基隆靈泉寺講經弘法3年,皈依者逾萬之眾,其間機緣下被日本天皇悉訊而獲御賜「金燦五衣」一件,傳誦佛界。1927年自台來港弘法,1929年途經老圍村時,見風貌氣象與浙江普陀山相若,因而集資購地建寺,命名為東普陀,把千石山改名為千佛山,而寺旁的大水坑則更名為三疊潭。
坐落於荃灣三疊潭的圓玄學院,始建於1950年,宣揚儒、佛、道三教的信義之外,更同時發揚孝義、尊師重道、忠心、忠誠、遵守禮節、公義、誠信和廉恥這八項美德,並致力推廣社會服務[5]。在圓玄學院,善信可以參神祈福,又可以到展館去參觀。院內有多個特色景點,包括一座仿製的「北京天壇」,以及展示了中國十二生肖天然岩石的「雅石館」。學院內有一優雅寧靜的齋堂,您可以在這裡一嚐清淡可口的素食;而每年春天,圓玄學院又會舉辦園藝展。
建於1960年的「香海慈航」是香港極罕見的船型廟宇,外形參照來往南中國海的漁船,船頭的關公像雄赳赳守護「領航」,船尾則有觀音普渡眾生,造型既莊嚴又特別[6]。
廟旁有條雲連橋,橋下是川流不息的溪澗,可能是冬季天氣乾燥的緣故,溪水不是太多,涓涓流下;攝影愛好者於此可過足癮,拍出幽靜氣氛的照片。離開香海慈航再往前走,又看到另一小小的寺廟「潮音淨院」,廟旁的桂花散發幽香,想不到佛門之地,除了燒燭香,竟還有花香陣陣。
西方寺始建於1970年,1973年落成。全寺面積約14萬平方呎,有著仿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巍峨雄偉,莊嚴壯麗[7]。不但如此,西方寺由於背靠大帽山,前臨三疊潭,更是溪水長流,擁有優美的大自然風光。寺廟於1991年更增建圖書館,古今佛學典籍齊備,可供遊客及市民閱讀。
由於僧俗二眾日漸增多,寺院原有建築物規模已不敷應用,加上陳舊損耗,1999年決定進行重建,2003年竣工。
龍母廟位於老圍附近的上角山,遊客或善信到訪都要在西方寺的路口,走上一段斜坡,才能到達山頂找到該佛寺[8]。龍母廟雖然位處偏僻,但每逢時節都必定擠得水泄不通,拜神祈福動輒要用上2至3小時,而平日亦有不少善信專程到此排隊解籤。
老圍城隍爺廟位於老圍龍母廟旁邊,廟內有城隍,旁邊有水仙爺爺廟、石敢當和土地廟。
老圍廣東都城隍廟,位於荃灣龍母廟旁邊,廟內有城隍、玄壇殿和十王殿。
三疊潭又可分上、中、下游三部份。顧名思義該石澗分為三層湖泊的溪澗,因內有三個水潭而得名三疊潭,並附有小瀑布,樹木扶疏,掩映山澗,景色秀麗[9]。三疊潭頗為寬闊,潭畔兩旁之間的山坡村莊,村民為方便來往,由上而下分別建有多條石橋橫跨石澗,最著名為中游處連接香海慈航廟宇的《雲連橋》,橋上張望,山巒青翠,一片寧靜祥和,景致相當優美。
在1950至1980年代,三疊潭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勝地,夏季暑熱時更是市區人士郊遊及嬉水的好地點,當中有兩個頗深可供跳水的水潭特別受歡迎。於雨季時該石澗水流量豐富,水流急速,因某位置水流陰深,故附近的巨石旁豎有水深量度尺,指引遊人不宜流連該處及嬉水。
三疊潭後來因慕名而至的遊人日漸增多,水質受污染,導致已不適合嬉水和游泳。其後加上因半山的引水道增建水壩,將所截流水引入城門水塘,令三疊潭好景不再。現今三疊潭中游仍留水量尺標示物和題字,舊式小橋伴著流水淙淙,澗旁村民炊煙裊裊,綠樹成蔭,景致如畫,再遊走千佛山一帶的佛廟寺院,早晚梵音靜聽,身心超群脫俗。三疊潭成為緬懷昔日勝景的好地方。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2010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開展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計劃,本著推廣社區健康的宗旨,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藉以增強社區人士對中藥知識的認知。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荃灣老圍村,毗鄰石園角村,佔地愈10,000平方呎,為全港首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藥園,種植了超過300種的中草藥,平日開放予市民免費參觀。中藥園是一個集培訓及教育於一身的計劃,透過中藥就業培訓及教育活動,向市民推廣中藥應用概念和知識。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所在地原為一荒廢農地,長滿野草,附近居民長期受蚊患及蟲害困擾,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後來向政府申請該土地發展成中藥園,一方面善用鄉郊土地資源作為公眾教育場所,同時為老圍村居民解決了長期面對的環境衛生問題。
隨著城市發展,部分村民遷出市區居住,老圍村僅剩下約2,000名居民,而村內古舊建築面貌,亦逐漸被新建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取代,圍村色彩日漸淡化。2007年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及圍圈劇場舉辦「老圍活過.活著壁畫創作」活動,由村口牌坊至山上小巴總站一段長達500米的老圍路兩旁,包括防土牆、石柱、圍欄、地面以及向公路的外牆,加上村民讓出樓房及商舖外牆,讓村內小孩及外來藝術家,過百人攜手合作根據老圍外貌、故事創作壁畫,繪出老圍村的集體回憶,以壁畫創作保存荃灣老圍歷史風貌[10]。
交通路線列表 |
---|
九龍新界巴士 過海隧道巴士 新界專線小巴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