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8世紀,翁奇人分布在小安達曼島及鄰近島嶼上,並在拉特蘭島及南安達曼島南端建立了一些營地。[5][6]19世紀末,他們偶爾會去兄弟列島捕海龜;當時這些島嶼似乎是他們與北邊的大安達曼人間的分界線。[6]如今,倖存的人口(不到100人)分布在小安達曼島上的兩個保留地,即東北邊的Dugong溪和南灣。
翁奇人是半游牧民族,完全依賴狩獵採集獲取食物。
翁奇人是印度原住民(阿迪瓦西)之一,與其他安達曼人及大洋洲的一些孤立人群共同組成了尼格利陀人,據信是早期從非洲遷出人群的殘餘。
地位
翁奇語曾分布在整個小安達曼島及北部的小島上,也可能曾分布在南安達曼島的南端。19世紀中葉以來,英國在安達曼群島建立殖民地;印度獨立後,又有大量印度移民湧入,造成翁奇語人口持續下降,近年來又出現一定的增長。[7]目前,翁奇語母語者僅剩約94人,[8]僅局限在小安達曼島東北部的一個定居點,是瀕危語言。
翁奇人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民族之一,約40%的已婚夫婦不能生育。翁奇婦女很少在28歲前懷孕。[9]嬰幼兒死亡率高達40%左右。[10]翁奇人的淨生育率約為0.91。[11]作為比較,大安達曼人的淨生育率為1.40。[12]
音系
存在一些元音和諧:第一人稱複數前綴et-接主元音為/u/的音節時變為[ot-],如et-eɟale「我們的臉」,而ot-oticule「我們的頭」。[14]
/ʔ/?(參Blevins (2007:161))
Blevins (2007:160-161)認為/c, ɟ/實際上是塞擦音,捲舌音可能構成一組音位。
/kʷ/在/u, o/前去唇化為/k/。[14]
/d/在元音間實現為[r],有些詞似乎有/r/,實現為[r, l, j]。[1]:161–162
單音節或更長(不同於密切相關的加洛瓦語)。[14]音節結構為(C)V(C)。[14] 所有翁奇語詞彙均以元音結尾,祈使語氣除外,如kaʔ「給」。
加洛瓦語的輔音結尾詞幹通常與翁奇語的e尾詞幹同源,如加洛瓦語iŋ:翁奇語iŋe「水」;加洛瓦語inen:翁奇語inene「外國人」;加洛瓦語dag:翁奇語dage「椰子」。[14]歷時上看,這些元音是翁奇語自己增生的,因為加數詞後綴時非詞源的e詞尾不會出現,且定冠詞(詞源輔音後-gi、詞源元音後-i,後者發生弱化)在詞源的e後表現為-i,而在增生的e後表現為-gi,如daŋe → daŋe-gi「樹、獨木舟」;kue → kue-i「豬」。[1]:162–163
NC複輔音有時會變到C,如iɲɟo-~iɟo-「喝」(參加洛瓦語{IPA|-iɲɟo}})。[15]
韻尾為鼻音時,聲母位置的濁阻礙音可變為鼻音,如bone/mone「樹脂、樹脂火炬」(參加洛瓦語pone「樹脂、樹脂火炬」)。[15]
跨語素邊界的複輔音會簡化到同部位序列,包括詞尾的-e消失後可能出現的輔音延長,如daŋe「樹、獨木舟」 → dandena「兩條獨木舟」;umuge「鴿子」→ umulle「很多鴿子(複數)」。[14]
參考文獻
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