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王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象雄[2]是一個曾興盛於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一帶的政權,建立於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之間的鐵器時代[3],公元644年被吐蕃王朝攻陷,成為其藩屬國,後於公元955年全面滅亡。學界尚未討論出象雄的確切疆域,僅知其大致所處的區域,且會隨發展階段有所變動[4]。唐宋史書稱象雄為羊同[5],並有大、小羊同之分,主要指稱當時青藏高原西部的政權。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象雄涵蓋更廣大的範圍,並以現今的西藏阿里為中心,分為裡、中、外象雄[6]。相傳象雄的首代君主即為苯教的創立者,後來的象雄亦受苯教影響至深,甚而在象雄崩解後,仍持續形塑傳入青藏高原的佛教文化。
根據產生於象雄地區「苯教」的傳說,世界原初是一個巨大的卵,其蛋殼變成白色的神山,蛋白化成大海,蛋黃則變成十八個中型的卵,再從其中誕生各種動物。至於西藏民族的起源,依照西藏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是獼猴與羅剎女婚配而繁衍出來的後裔。在《隋書》中,也可以找到位於甘肅東部拉卜愣一帶之党氏藏人(即宕昌羌)自稱為瀰猴種的記載。[7][8]
象雄是苯教的發源地,有着獨特的象雄文。傳說中,苯教創始人辛饒米沃就是一統象雄的第一任君主。有觀點認為,辛饒僅比傳說中的吐蕃祖先聶赤贊普高五代,約早200年左右;[9] 也即西元前4世紀時代。相傳與佛教祖始釋迦牟尼同時,辛饒米沃於岡底斯山修道,在象雄地區創立了苯教。如果接受苯教創始人就是象雄的第一任君主的觀點,那意味着苯教的傳說辛繞大約生活在前6世紀。
吐蕃崛起後,象雄逐漸衰落,末代國王李迷夏(藏語:ལིག་མྱི་རཧྱ,威利轉寫:lig myi rhya[10])曾迎娶松贊干布的妹妹贊蒙賽瑪噶(藏語:སད་མར་གར,威利轉寫:sad mar gar)為妃。雙方最初是同盟關係,但李迷夏為保持獨立,盡力反抗日趨強盛的吐蕃的影響導致賽瑪噶失寵,松贊干布便以此為由率大兵於642年討伐象雄,費時三年攻滅了象雄,派瓊波·邦色(藏語:ཁྱུང་པོ་ཕྲུང་སད།,威利轉寫:khyung po phrung sad)為象雄總管。[11] 象雄於是成為吐蕃的藩屬國。[12]
象雄的地理位置,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地域,只能確定大致的方位。依照西藏佛教故事裡面的傳說,該族來自於阿爾泰山、西藏岡仁波齊峰和天山相鄰地區最原始的六個氏族(或六大姓氏,即噶、哲、扎、党、訥沃、韋達)。
據苯教文獻的傳統說法,象雄由三個部分組成,即:里象雄(藏語:ཞང་ཞུང་ཕུག་པ,威利轉寫:zhang zhung phug pa),中象雄(藏語:ཞང་ཞུང་བར་བ,威利轉寫:zhang zhung bar ba)和外象雄(藏語:ཞང་ཞུང་སྒོ་བ,威利轉寫:zhang zhung sgo ba)。[9] 據苯教學者朵桑坦貝見參(藏語:སྐལ་བཟང་བསྟན་པབི༹་རྒྱལ་མཚན,威利轉寫:skal bzang bstan pavi rgyal mtshan)所著的《世界地理概說》(藏語:བ༹ཛམ་གླིང་ཡུལ་བཤད,威利轉寫:vdzam gling yul bshad)記載:
里象雄應該是岡底斯山西面三個月路程之外的波斯(藏語:བར་ཟིག,威利轉寫:bar zig)、巴達先(藏語:བྷ་དག་ཤན,威利轉寫:bha dag shan)和巴拉(藏語:བྷ་ལ,威利轉寫:bha la)一帶。在這兒的甲巴聶查城(藏語:རྒྱལ་བ་མཉེས་ཚལ,威利轉寫:rgyal ba mnyes tshal)的遺墟中有座山,山上密尊(藏語:གསང་མཅབོག,威利轉寫:gsang mcbog)的形象自然形成。木里山拉(藏語:མི་ལུས་བསམ་ལེགས,威利轉寫:mi lus bsam legs)在此建巴卻城(藏語:རྒྱལ་མཁར་བ་ཆོད,威利轉寫:rgyal mkhar ba chod),並在該城修法靈驗,將一塊仿佛人體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不讓它落地。後來人們用土石方壘了個基座,把這塊巨石托在半空中。在這塊土地上有大小32個部族,如今已被外族占領[13]。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裡有詹巴南夸(藏語:དྲན་པ་ནམ་མཁབ༹,威利轉寫:dran pa nam mkhav)的修煉地穹隆銀城(藏語:ཁྱུང་ལུང་དངུལ་མཁར,威利轉寫:khyung lung dngul mkhar),這還是象雄王國的都城。這片土地曾經為象雄十八國王統治。本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賢熾、棲、巴、梅(藏語:བྲུ་ཞུ་སྤ་རྨེབུ༹,威利轉寫:bru zhu spa rmevu)就誕生在這裡。這裡還有本教後宏期的著名大師西饒堅參(藏語:ཤེས་རབ་རྒྱལ་མཚན,威利轉寫:shes rab rgyal mtshan)和其它賢哲們修煉的岩洞。因為這塊土地東面和蕃(藏語:བོད,威利轉寫:bod)接壤,有時也受蕃的管轄。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藏語:ཁྱུང་པོ་རི་སྩེ་དྲུག,威利轉寫:khyung po ri stse drug)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孫巴精雪(藏語:སུམ་པ་གྱིམ་ཤོད,威利轉寫:sum pa gyim shod)。包括39個部族,嘉二十五族(藏語:རྒྱ་སྡེ་ཉེར་ལྔ,威利轉寫:rgya sde nyer lnga),這是現在的安多上部(藏語:མདོ་སྟོད,威利轉寫:mdo stod)地區,絕大部分信仰本教。有穹保桑欽(藏語:ཁྱུང་པོ་སེང་ཆེན,威利轉寫:khyung po seng chen)、巴爾倉寺(藏語:སྤར་ཚང་དགོན,威利轉寫:spar tshang dgon)等寺宇和修煉的岩洞。
象雄最初包括今天大部分藏區,包括象雄和蕃兩個民族。聶赤贊普時代,興起的吐蕃部落逐漸脫離了象雄王室的控制,蘇毗也切斷了象雄王室與東部象雄(多康地區)的聯繫,此後象雄的範圍僅限於今天阿里和克什米爾,[9] 即吐蕃的西北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