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台式大型望遠鏡(俄語:Большой Телескоп Альт-азимутальный,英文:Big Telescope Alt azimuthal,BTA)是由蘇聯建造的大型望遠鏡,主鏡直徑6米,自從其建成之後至1992年凱克望遠鏡完工,一度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直至今日,它仍然是歐洲大陸上口徑最大的光學望遠鏡。[1]在其建設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大型望遠鏡設計、建造的先例。然而,由於其選址和望遠鏡的製造質量問題,BTA的實際成像能力一直受到西方天文學家的質疑。
建造
1950年,蘇聯科學院決定建設一台新的大型望遠鏡以超過5米的海爾望遠鏡。這台新望遠鏡的直徑被確定為6米,這差不多是單面固體望遠鏡的最大極限。在其之後建設的口徑更大的望遠鏡,都採用了多面鏡片拼接的工藝。該望遠鏡的鏡片由列寧格勒光學機械聯合體,也就是著名的LOMO製造[2]。主鏡直徑6米,焦距為26米,結構質量800噸,高度約為42米。用於支撐的支架和容納望遠鏡的觀測室,重量也分別達到了300噸和1000噸。[3]。與之前的大型望遠鏡相比,經緯台式大型望遠鏡採用了許多新技術。首先,正如其名字所示,它使用的是經緯台式架台,與赤道儀相比結構簡單、造價低。但定位複雜,需要依靠計算機裝置輔助。它還使用了水平式焦點結構,這種結構使得主鏡所聚焦的成像被反射到鏡筒側面。這樣光學膠片或是CCD裝置可以裝置在主鏡外,利於減輕總體的重量。[4]
爭議
雖然其口徑非常巨大,但是實際成像能力和科研能力卻並不高。首先,巨大的單一鏡片非常沉重。受自身重量和熱漲冷縮的影響,鏡片很容易發生變形。[5]實際上,1975年所安裝的主鏡在使用後不久就發生了破裂,結果導致其成像能力只有設計值的6成左右。1978年蘇聯又用了一面新的派熱克斯玻璃替換了它。其選址也並不利於天文觀測,該天文台所在地常有大風,溫度變化也極為不穩定。該望遠鏡塹2001年更換膨脹率更低的玻璃並加裝CCD成像系統。[6]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