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國生物物理學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約瑟夫·霍普菲爾德(英語:John Joseph Hopfield,1933年7月15日—[2]),美國科學家,1982年發明了聯想神經網絡,現在通常稱為霍普菲爾德網絡。2024年,霍普菲爾德與傑弗里·辛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3]
約翰·霍普菲爾德 John Hopfield | |
---|---|
出生 |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 | 1933年7月15日
母校 | 斯沃斯莫爾學院 康奈爾大學 |
知名於 | 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 電磁極化子 動力學校對 |
獎項 | 奧利弗·巴克利獎(1969) ICTP狄拉克獎章(2001) 哈羅德·彭德獎 (2002)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2005) 富蘭克林研究所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2019) 波茲曼獎(2022) 諾貝爾物理學獎(2024)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分子生物學 神經科學 |
機構 | 貝爾實驗室 普林斯頓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加州理工學院 |
論文 | 激子對晶體復介電常數貢獻的量子力學理論(A Quantum-Mechanical Theory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xcitons to the Complex Dielectric Constant of Crystals)(1958) |
博士導師 | 艾伯特·奧弗豪瑟 |
博士生 | 戴維·J·C·麥凱 特里·謝諾夫斯基 伯特蘭·霍爾珀林 史蒂文·吉爾文 埃里克·溫弗里 李兆平 何塞·奧努奇奇[1] |
約翰·霍普菲爾德1933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2],父親是物理學家約翰·J·霍普菲爾德[4]。
1954年,霍普菲爾德獲得斯沃斯莫爾學院文學士學位[2],1958年獲康奈爾大學凝聚態物理博士學位(導師為艾伯特·奧弗豪瑟)[2]。畢業後在貝爾實驗室的理論小組工作了兩年,研究血紅蛋白結構[2][4]。之後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系擔任研究員,又回到普林斯頓,擔任分子生物學霍華德·A·普賴爾(Howard A. Prior)榮譽教授[5]。
1986年,他與其他人在加州理工創辦計算和神經系統博士項目[6]。
1958年,他撰寫了關於激子在晶體中相互作用的研究論文,當中創造極化子一詞來表示固體物理學中出現的准粒子[7][8]
1974年,他發明一種修復生物化學反應錯誤的機制,稱之為動力學校對,以此解釋DNA複製的準確性[9][10]。
1982年,他首次發表神經科學領域的論文,題為《具有新興集體計算能力的神經網絡和物理系統》("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提出了一種可以用作內容可尋址內存、由可以「開」和「關」的二元神經元組成的類神經網絡,這就是後來的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11][4]。最初的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存在內存有限的問題,這一問題直到2016年才被霍普菲爾德與迪米特里·科洛托夫(Dimitry Krotov)解決[12][13],兩人推出的大內存神經網絡被稱為現代霍普菲爾德神經網絡。
1985年至1986年,霍普菲爾德與大衛·W·坦克共同開發了一個使用模擬模型、基於連續時間動力學解決離散優化問題的方法[14][15]。相關優化問題被編碼在網絡的交互參數(權重)中。模擬系統的有效溫度逐漸降低,效果如同使用模擬退火進行全局優化[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