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縣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行政區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縣是中華民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為地方自治團體,下分鄉、鎮、縣轄市。縣劃分於省內,原由省管轄,省虛級化後改由中央政府實質直轄。行政首長為縣長,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四年選舉一次,以領導縣政府之運作;立法機關為縣議會,其議員亦由縣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與縣長同,惟可連選連任。截至2021年6月,全國第一大縣為彰化縣(1,261,272人),亦是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縣。
沿革
民國初年繼承清朝之行政區劃,縣初期為道所轄;之後撤道制,直接隸屬於省或特別行政區;國共內戰期間部分省份為了剿匪之便,成立行政督察區,縣改隸屬於行政督察區之下。自民國時期開始,部份縣份的發達地區被單獨劃出設立市,如劃上海縣核心區設上海市。
在中華民國憲法中為最基層之地方自治單位,憲法中規定:每縣市及其同等區域各選出國民大會代表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萬人者,每增加五十萬人,增選代表一人。此時縣制之法源為1929年頒布的《縣組織法》。公告行政區中全國共設置2,045個縣。縣之下劃分為鄉、鎮。現實中,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割據或邊疆地區的縣份,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並不能實行有效管理。如中共政權在1935年攻占陝西省保安縣縣城,於1936年設置志丹縣。中華民國政府雖堅持沿用保安縣名,但隨着中國共產黨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志丹縣最終徹底取代保安縣。
編號 | 行政區 | 縣數 | 編號 | 行政區 | 縣數 | 編號 | 行政區 | 縣數 | ||
01 | 江蘇省 | 61 | 13 | 雲南省 | 112 | 25 | 熱河省 | 20 | ||
02 | 浙江省 | 77 | 14 | 貴州省 | 78 | 26 | 遼寧省 | 22 | ||
03 | 安徽省 | 63 | 15 | 河北省 | 130 | 27 | 安東省 | 18 | ||
04 | 江西省 | 81 | 16 | 山東省 | 107 | 28 | 遼北省 | 18 | ||
05 | 湖北省 | 70 | 17 | 河南省 | 111 | 29 | 吉林省 | 18 | ||
06 | 湖南省 | 77 | 18 | 山西省 | 105 | 30 | 松江省 | 15 | ||
07 | 四川省 | 139 | 19 | 陝西省 | 92 | 31 | 合江省 | 17 | ||
08 | 西康省 | 48 | 20 | 甘肅省 | 69 | 32 | 黑龍江省 | 25 | ||
09 | 福建省 | 67 | 21 | 寧夏省 | 13 | 33 | 嫩江省 | 18 | ||
10 | 臺灣省 | 8 | 22 | 青海省 | 19 | 34 | 興安省 | 7 | ||
11 | 廣東省 | 82 | 23 | 綏遠省 | 20 | 35 | 新疆省 | 76 | ||
12 | 廣西省 | 99 | 24 | 察哈爾省 | 19 | 36 | 海南特別行政區 | 16 |
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為調和中日兩國之行政區劃制度差異,另由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來規範臺灣的縣制,與大陸地區的縣制不盡相同。直到1994年頒布《省縣自治法》後,縣自治方取得法律授權。而福建省則是在戰地政務解除後,回歸適用《省縣自治法》。隨著省政府虛級化後,1999年公布《地方制度法》成為現在縣制之法源,縣依照該法轉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Remove ads
現況
目前中華民國全國共有13個縣:其中11縣在臺灣省之下,另外2縣則在福建省之下。縣之下劃分為鄉、鎮、縣轄市。各縣的民政事務均由內政部監督。 過去臺灣省曾設有臺北縣、臺中縣、臺南縣、高雄縣、桃園縣,但分別於2010年和2014年改制為直轄市。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