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經濟產業省(日語:経済産業省/けいざいさんぎょうしょう Keizai Sangyō shō */?),簡稱經產省,是日本行政機關之一,以提高民間經濟活力、對外經濟關係順利發展為中心,發展日本的經濟與產業,並確保礦物資源及能源之穩定且高效率的供應。
日本政府機構 | |
---|---|
經濟產業省 | |
経済産業省(日語)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 |
前身機構 | 通商產業省 |
機構類型 | 日本行政機關、經濟部[*]、工業部[*] |
機構駐地 |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霞關一丁目3番1號 |
僱員數目 | 7989人[1] |
年度預算額 | 9,365億4,552萬日圓[2]2019年度 |
機構首長 | 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一 經濟產業副大臣:細田健一(內閣府副大臣兼任) 石井正弘 |
上級部門 | 日本內閣 |
下設機構 | 內部部局: 大臣官房 經濟產業政策局、 通商政策局 貿易經濟協力局 產業技術環境局 製造產業局 商務情報政策局 審議會等: 產業構造審議會 消費經濟審議會 產業標準調查會 計量行政審議會 中央礦山保安協議會 電力、瓦斯交易監視等委員會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審議會 輸出入交易審議會 化學物質審議會 設施等機關:經濟產業研修所 地方支分部局: 經濟產業局 產業保安監督部 那霸產業保安監督事務所 外局: 資源能源廳 特許廳 中小企業廳 |
網站 | 經濟產業省 |
影像資料 | |
位於東京霞關的「經濟產業省總合廳舍本館」,為經濟產業省本部所在地 |
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中央省廳再編,原通商產業省(日語:通商産業省/つうしょうさんぎょうしょう tsūshō sangyō shō */?,英語: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簡稱通產省、MITI)改名為現今的經濟產業省,管轄範圍包括經濟產業政策、通商政策、產業技術、商務流通政策等業務。
經濟產業省及其前身通商產業省,過去被認為是日本經濟以及「日本株式會社」的總司令台,引領經濟高度增長,在國際上被稱為「Notorious MITI」、「Mighty MITI」,曾為轟動一時的日本優秀官僚代名詞。其廣泛行使許認可權與行政指導,以政府金融體系之融資、預算津貼、補助金作為主要推動力量,職掌產業政策。此外,為因應通商、貿易、技術革新,而投入科學技術開發相關工作,並掌握特許、能源政策、中小企業政策等廣泛權限。
然而隨著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終結,經濟產業省之權限和其他省廳相比之下,較無法推行許認可及補助金行政,而不得不開始提出單一的政策計劃,每年五、六月起皆會打出各式各樣的新政策宣傳。因此,經濟產業省雖為管轄大部分產業的「行政綜合部門」,也被評價為「被限定的綜合官廳」。
1949年(昭和24年)5月25日、商工省的外局——貿易廳、石炭廳合組成通商產業省。開始時候是包括了資源廳、工業技術廳(今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前身)、特許廳、中小企業廳等4個外局,但在1952年組織改組後,外局只剩特許廳與中小企業廳2個。1972年在田中角榮由通商產業大臣晉升為首相時,出身自通商產業省的則出任首相秘書官,這就成了一個先例:往後的通商產業省首長出任首相秘書官,通商產業省對首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1973年,新外局資源能源廳正式設立。2001年1月的日本中央省廳再編施行後,通商產業省改名為經濟產業省。
在舊通產省時代,它擁有審査權和認可權,並且能夠對經濟與產業制定有彈性的監管政策。產業分野「產・官・學」中所說的官,意指政府單位。因此,所指的不是國民,而傾向指經濟團體中的法人。公害、事業廢棄物、貿易摩擦是經常要處理的問題,而環境問題則是環境省所負責;雖然立場對立,但是在「經濟優先」的強大傾向下,環境省的政策常常被撤回。
經濟產業省掌管的事務是由經濟產業省設置法第4條規定,共60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