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林達龍屬名Narindasaurus,意為「納林達灣的蜥蜴」)是一圖里亞龍類蜥腳下目恐龍,來自侏羅紀中期馬達加斯加伊薩洛三組英語Isalo III Formation(Isalo III Formation)。[1][2]模式種戴氏納林達龍N. thevenini)於2020年由拉斐爾·羅尤-托雷斯英語Rafael Royo-Torres(Rafael Royo-Torres)等人正式敘述。[3]正模標本由多件標本組成,來自單一個體,自1906或1907年起就保存於法國自然史博物館至今。[2]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納林達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中期
~168–165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沉重龍類 Gravisauria
演化支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演化支 圖里亞龍類 Turiasauria
屬: 納林達龍屬 Narindasaurus
Royo-Torres et al., 2020
模式種
戴氏納林達龍
Narindasaurus thevenini

Royo-Torres et al., 2020
Close

發現及命名

正模標本約於1906年間在伊薩洛三組發現,並於同年被Paul Lemoine簡略提及。[1]Armand Thevenin(1861-1942)首先檢驗了標本。1907年,他將標本歸入馬達加斯加溝椎龍Bothriospondylus madagascariensis),但這個分類現在已被棄用。[2]該標本於1972年[4]被概略提及,並於2008年[5]和2010年[6]被重新評估為獨立的屬,且是一種非新蜥腳類真蜥腳類。2016年,牠被分類至圖里亞龍類[7]2020年正式命名成新屬新種戴氏納林達龍(Narindasaurus thevenini)。[3]

正模標本是一個部分骨骼,包含一顆右上頜骨前上頜骨牙齒(MNHN MAJ 423)、一個前段尾椎(MNHN MAJ 424)、一個中前段人字骨(MNHN MAJ 425)、一個後段尾椎(MNHN MAJ 426)、一個右尺骨(MNHN MAJ 427)、一個右脛骨(MNHN MAJ 428)、一個右腓骨連接著一個遠端人字骨(MNHN MAJ 429)、一個左恥骨(MNHN MAJ 430)。[3]

古生物學

根據年輪進行的年齡檢定研究顯示這種蜥腳類需花費31至45年才能達到性成熟[8][9]且因存在大量的纖維狀薄層骨而生長速率相對較快。[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