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糖廍

糖廍[註 1],又稱為蔗廍,是製糖的場所,也是臺灣早期的製糖工廠,由壓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構成[1]。其所產的糖為赤糖,即黑糖,這些糖有部分會再經由「糖間」加工成白糖[2]

事实速览 表記, 漢字 ...
糖廍
Thumb
糖廍
表記
漢字 糖廍
白話字 Thn̂g-phō͘
台語羅馬字Thn̂g-phōo
关闭
Thumb
糖廍

日本時代新式糖廠出現後,舊式糖廍與改良糖廍皆逐漸沒落、消失。2018年在臺南市善化區溪美里出土150-160年前糖廍,是目前唯一尚存的完整遺址[3]

源流

Thumb
糖廍內用以壓榨甘蔗的蔗車

臺灣舊式糖廍始於何時,史料上很難查考,惟在鄭成功在台經營期間糖廍已有輸餉課稅之舉,可知當時已有糖廍之存在。[1]

形式

  • 牛掛廍:由14到40人不等的蔗農組成的糖廍,由各戶提供拉石車用牛並以此為基準負擔購置機械及各種設備的費用[2]
  • 牛犇廍:與牛掛廍的組織類似,唯人數較少,大約在5到10人,因壓榨的原料不足,有時會向其他蔗農收購原料,或接受他人委託製糖[2]
  • 公家廍:以合股方式經營的糖廍,成員依股份比例投入資金經營,其原料以自行購入或接受委託的方式取得[2]
  • 頭家廍:由地主或商人獨資成立的糖廍,其原料以自行購入或接受委託的方式取得[2]

衍伸地名

糖廍(蔗廍)演變成地名,遍布臺灣中南部各地,成為歷史見證。包括:

附註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