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英語: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是美國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於1961年出版的論文集。

總結

根據他的實地考察工作(他曾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家精神病院擔任物理治療師助理,並獲得了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資助),高夫曼詳細闡述了他的 "全控機構 "理論(正如書名所示,主要是以他所舉的精神病院為例),以及在精神病院中努力維持可預測和有規律行為的過程。 高夫曼詳細闡述了他的 "全控機構 "理論(正如書名所示,他主要以精神病院為例),以及 "看守 "和 "被收容者 "努力維持可預測的、有規律的行為的過程,指出這類機構的許多特徵都具有儀式功能,確保這兩類人都知道自己的功能和社會角色,換句話說,就是將他們 "制度化"。 戈夫曼的結論是,調整囚犯的角色至少與 "治癒 "他們同樣重要。在《修補行業筆記》一文中,戈夫曼總結道,精神疾病的 "醫療化 "和各種治療模式都是 19 世紀和工業革命的產物,而所謂的 "醫療模式 "治療病人的方式是 19 世紀晚期工匠修理鐘錶和其他機械物品方式的變種:在商店或店鋪的範圍內,其內容和程序對顧客來說仍然是個謎。

本書由四篇論文組成。〈論全控機構的特質〉〈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和〈公共機構的地下生活〉

第一章〈論全控機構的特質〉,針對機構中的社會生活進行總體考察,大幅引用了兩個例子——精神病院和監獄。本章說明其餘章節將仔細發展的課題,也指出這些課題在整體討論中的位置。第二章〈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針對尚未成為被收容者的人,考察「制度化」對於他們所擁有的社會關係產生了哪些初步影響。第三章〈公共機構的地下生活〉,關注人們期待被收容者對一個銅牆鐵壁的「家」表現出什麼樣的依戀,也考察了被收容者透過什麼方式讓自己和這些期待保持某些距離。第四章〈醫療模式與精神收容〉,則回到機構人員身上,以精神病院為例,來考察醫療觀點在向被收容者呈現其處境時所扮演的角色。[1]

反響

根據社會主義作家彼得·塞奇威克​(英語(Peter Sedgwick)的說法,《精神病院》在1961年出版時立即使高夫曼獲得認可,到1970年代,它已成為一些社會學入門課程的必讀書目,他認為這本書是「強大而引人注目的研究」,它給高夫曼帶來的認可「完全實至名歸」。[2]

自我反思

在親身經歷過他身邊的人(大概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她於1964年自殺)的精神疾病之後,高夫曼說,如果他在經歷之後寫這本書,這本書會「非常不同」。[3]

分析

該書得到了許多學者的研究和回應。[4][5][6][7][8][9][10][11][12]

參見

斯坦福監獄實驗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