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Unix系統(英語:Unix-like;經常被稱為UN*X或*nix)指各種Unix的衍生系統,比如FreeBSD、OpenBSD、SUN的Solaris,以及各種與傳統Unix類似的系統,例如Minix、Linux、QNX等。它們雖然有的是自由軟件,有的是私有軟件,但都相當程度地繼承了原始UNIX的特性,有許多相似處,並且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守POSIX規範。[1][2]
UNIX的商標權由國際開放標準組織所擁有,只有符合單一UNIX規範的UNIX系統才能使用UNIX這個名稱,否則只能稱為類Unix(Unix-like)。在日常用法裡,當人們表示類Unix的系統而非UNIX官方版本時,常常使用首字母大寫的拼寫方式,而非全大寫。[3]
歷史
類Unix系統於20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現。許多旨在為商業用戶提供學術用戶可用的功能的閉源Unix在此時出現,如Idris(1978)、UNOS(1982)、Conherent(1983)以及UniFlex(1985)。
當AT&T於1979年允許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對Unix進行商業二進制分許可時,出現了許多基於此的閉源系統,包括AIX、HP-UX、IRIX、SunOS、Tru64、Ultrix以及Xenix。這些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私有副本。這些系統間日益增長的不兼容性導致了包括POSIX和單一Unix標準在內的互操作性標準出現
20世紀80-90年代出現了各種自由、低成本和不受限的Unix替代品,包括4.4BSD、Linux以及MINIX。其中一些有成為商業"類Unix"系統的基礎,如BSD與MacOS。在Intel Mac上運行的多個(Mac) OS X / Mac OS已通過單一Unix標準的認證。BSD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使用貝爾實驗室的Unix源碼開發的Unix後代,然而BSD代碼從那時起經過演變已經取代了所有AT&T代碼。由於BSD變體沒有被證明符合單一Unix標準[4][5][6][7][8][9][10],因此這些變體被成為"類Unix"而不是"Unix"。[11][12]
-
數種「類UNIX操作系統」的相互關係圖
-
Simplified history of Unix-like operating systems
分類和例子
- Agnix(教育用)
- 386BSD及其子類(BSD系統):
- FreeBSD及其子類:
- ClosedBSD
- Apple Darwin
- DragonFly BSD
- GNU/kFreeBSD
- PC-BSD
- NetBSD及其子類:
- GNU/kNetBSD
- OpenBSD及其子類:
- ekkoBSD
- MicroBSD
- MirOS BSD
- FreeBSD及其子類:
- GNU
- LUnix
- MINIX及其子類:
- Minix-vmd
- MINIX 3
- OpenSolaris - 建基於System V
- Phoenix-RTOS
- 九號計劃:Unix的後繼者,採用UNIX設計與哲學,但更一致地套用至整個分布式系統,功能上並不完全相同。
- Syllable:99% POSIX依從
- VSTa:大致POSIX依從
- Maemo:諾基亞的開源系統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