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反坦克飛彈(法語:Missile d'infanterie léger antichar; "英語:Light anti-tank infantry missile")是與HOT式反坦克飛彈同時研製的反坦克飛彈,同樣由德法兩國於1963年開始共同研製至1974年裝備部隊,不同於HOT式作為重型反坦克飛彈,米蘭作為輕型反坦克飛彈由步兵使用,射程約為HOT式的一半即2公里,米蘭也是有線導引,步兵要連續瞄準目標直至命中為止,其彈頭採用高爆反坦克彈,可炸穿650毫米厚鋼裝甲。
米蘭反坦克飛彈曾參加1982年的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英軍的米蘭飛彈用來摧毀阿根廷軍的地下碉堡,法軍的米蘭也曾加1991年的海灣戰爭。
米蘭反坦克飛彈也作為法德兩國步兵戰車的反坦克飛彈。
基本資料
- 彈重:7.1公斤
- 炸藥量:2.7公斤
- 彈長:1.2米
- 口徑:0.115米
- 最遠有效射程:2000米
- 最短射程:25米
- 速度:200米/秒
- 穿甲威力:650毫米
衍生型號
- 米蘭1型:單一,主形裝藥戰鬥部(1972年),口徑為103毫米
- 米蘭2型:單一,主形裝藥戰鬥部,帶有用於增加穿透力的對位探針(1984年),穿透力幾乎提高了一倍,口徑為115毫米
- 米蘭2T型:單一的主形裝藥,在對峙探針末端帶有較小形的裝藥戰鬥部,以擊退反應裝甲(1993年)
- 米蘭3型:縱排,異型裝藥戰鬥部(1996)和電子信標
- 米蘭ER型:擴展範圍(3,000 m)和更高的穿透力
後來的米蘭型號具有串聯的破甲彈 (HEAT)。這樣做是為了跟上蘇聯裝甲技術的發展步伐-蘇聯坦克開始出現具有爆炸性的反應裝甲,這可能會擊敗早期的反坦克導彈。較小的前體破甲彈(HEAT)穿透並引爆,為主破甲彈(HEAT)穿透後面的裝甲鋪平了道路。
使用國家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