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又譯作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第四次拉特蘭會議(英文:Fourth Council of the Lateran),[1]是第四次在羅馬拉特蘭宮[2]所舉行的第十二次大公會議,由教宗諾森三世在1215年所召開。

會議內容

會議中的決定不僅確立了教會生活與教宗權力的頂峯,[3]也象徵聖座的權力已支配拉丁基督教界的每一個方面。[4]

參加會議者包括了71位總主教(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及耶路撒冷總主教)、412位主教、900位修道院院長及副院長、宗教團體領袖和法王、英王、匈牙利王、德皇腓特烈阿拉貢國王、耶路撒冷王、塞浦路斯王派來的特使,以及義大利各城的代表。 為俗世統治者的代表。[5]

此會議所造成的影響與作出的決定如下:

  • 羅馬教會是唯一救贖的媒介。[6]
  • 確立了聖職人員與教宗對社會的領導地位,「教宗權力至高無上。」[7]
  • 不同意教宗者即為異端,可被處沒收全部家產。[7]
  • 決定預備再組第五次十字軍[8]教宗親領出征。
  • 確認方濟會成立。
  • 指斥瓦勒度派亞爾比根派為異端。
  • 建立異端裁判所[8]規定了對不肯悔改、傳佈異端者的刑罰。
  • 宣告限制贖罪券的頒放。
  • 規定教民每年需作一次告解。
  • 禁止再設立新的修會,以避免修院設立的氾濫。
  • 禁止任何聖物崇拜,除非得到教會的許可。[9]
  • 提醒主教作教師的責任。規定主教們應當選能幹的人講道,並為學識較差者免費提供神學及文法教育。
  • 強調聖職人員的培育與革新,禁止買賣聖職。規定聖職人員的外在生活,如:公職、貿易、穿著、表演等。[10]
  • 命令猶太人及回教徒穿著特別服裝。猶太人除了不可擔任有權管轄基督徒的公職外,更被排除於一般社會之外;會議中還規定猶太人必須佩帶一種特殊標記[4],所有基督徒應避免和猶太人往來。[7]
  • 有關聖餐禮中,「化質說」被接納為正統。「化質說」認為,餅與酒內存的永久真實,經過祝謝已經變成基督的血與肉了。
  • 命令所有聖職人員必須禁戒各種消遣活動。禁止聖職人員在施行聖禮上收取任何的費用。命令所有的教堂內都必須設立學校。[11]

會議相關內容

依諾增爵三世擔任教宗期間,在教會的改革上有成長,而且也較少屈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勢下。教宗關切宗教事務,也致力於教會群體的建立、屬靈事務,以至於教會就成為他致力的重點。拉特蘭第四次會議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此會議舉辦於公元十三世紀的大公會議,通常被認為是特利騰大公會議之前最大的大公會議。舉辦此會議的是教宗依諾增爵三世,他希望舉辦的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大公會議,因此召集了四百位主教、八百位的修道院院長和領袖、許多歐洲的國王和代表等。

教宗明確定聲明此次會議的目的是:「根除罪惡,栽植美德;改正缺失,重建道德;去除異端,強化信仰,解決紛爭,建立和平;擺脫壓迫,滋養自由;勸導基督徒幫助聖地。」 會議的具體項目也有兩大方面: 一是改革教會,二是恢復聖地。涉及的議題包括: 教會財產的使用、十一奉獻、審判的程序等等。此外也規定猶太人要穿有所分別的穿著、教友每年要有一次的悔罪、以及復活節前的大齋期要領聖餐等等。關於聖地的恢復也是這次會議中一個重要的討論和決議項目。決議的內容中表明: 使聖地從異教徒的手中得釋放是我們熱切的渴望。因此,會議之後的第三年,即開始展開第五次的十字軍東征

此外,在這次會議中也宣告: 教宗羅馬主教,也再次強調唯有羅馬天主教會是真正的上帝的教會。其它重要的決議還包括: 詳細闡述大公信仰和變質說。確立對抗異端的程序和處罰。根據聖經應當只有一位牧人,因此鼓吹希臘教會重新與羅馬教會聯合。各地信徒的崇拜儀式允許採納各地風俗等等。[12]

註釋與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