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原因目前仍然是有爭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7月28日在巴爾幹開始,於1918年11月11日結束,造成了1700萬人死亡和2500萬人受傷。另外,1918年後的許多衝突可以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比如俄國內戰。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4月29日) |
從長遠來看,學者試圖解釋為什麼兩個對立的大國集團(德意志帝國和反對俄國的奧匈帝國;法國,大英帝國以及後來的美國)會在1914年發生衝突。他們著眼於研究以下因素:政治、領土和經濟競爭;聯盟和陣營的複雜網絡;軍國主義、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的發展;奧斯曼帝國的衰敗造成的權力真空,等。其他重要的長期或結構性因素包括尚未解決的領土爭端、歐洲大陸均勢的瓦解[1][2]、混亂和支離破碎的政府治理、前幾十年的軍備競賽和安全困境[3][4]、進攻主義[1][4][5]、以及軍事計劃[3]。
許多學者在尋求短期對爆發原因的分析和理解,並探索1914年夏天的危機是否導致後續的衝突不可避免。直接的危機在於政治家和軍事將領在七月危機期間做出的決定,而這一危機這是由波斯尼亞塞族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齊普暗殺了奧地利大公弗朗茲·費迪南觸發的[6]。隨著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由俄國支持)之間的衝突不斷升級,其盟國德國與法國、比利時和英國的關係也迅速惡化。其他促成這場外交危機的因素包括國家之間的誤解和不信任(例如德國認為英國將保持中立)、對戰爭不可避免的宿命論以及由於拖延和誤解而加劇的危機傳播。
這場危機是在1914年之前的幾十年中,各列強(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奧匈和俄羅斯)在歐洲和殖民問題上發生了一系列外交衝突,最終形成了高度緊張的局勢。而這一系列衝突可以追溯到自1867年以來歐洲均勢的變化[4]。
關於戰爭起源的問題仍未達成共識,因為歷史學家對關鍵因素持有不同看法,並對各種因素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歷史論點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隨着歷史檔案逐步解密,以及歷史學家的觀點和意識形態的變化,情況變得更加複雜。歷史學家之間最深的分歧在於,一部分認為德國和奧匈帝國是推動戰爭的主要力量,而另一些則認為是高層決策者與當時局勢變化的互動造成了戰爭。其他的分歧在於,有人認為德國蓄意策劃了歐洲戰爭,有人認為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計劃的,但主要還是由於德國和奧匈帝國冒險而引起的;還有人認為部分或全部其他大國(俄羅斯、法國、塞爾維亞、英國)在引發戰爭方面發揮了比傳統觀點中更重要的作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