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科爾沁部(蒙古語:ᠬᠤᠷᠴᠢᠨ
ᠠᠶᠢᠮᠠᠭ,西里爾字母:хорчин аймаг;滿語:ᡴᠣᡵᠴᡳᠨ
ᠠᡳ᠌ᠮᠠᠨ,穆麟德轉寫:korcin aiman)是明代中後期、清初蒙古舊部名,為與阿魯科爾沁部區別,又稱嫩科爾沁部,是最早與後金努爾哈赤結盟的蒙古部落。
明朝中後期,部落歷經遷移,後金天聰年間,與扎賚特、東杜爾伯特、郭爾羅斯等部在哲里木山會盟,組成哲里木盟。劃定以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通遼市、興安盟為中心的牧地。1990年,在內蒙古自治區200多萬的蒙古族人口中,科爾沁部與阿魯科爾沁部後裔約占70%[1]。
科爾沁部源於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合撒兒及其後裔所屬部下。1491年時,科爾沁部參加達延汗統一東蒙古的戰役。在哈撒兒後王治下,科爾沁部被編為一個萬戶,尊為「阿巴噶科爾沁」[1]。
明朝嘉靖初年,科爾沁部首領奎蒙克塔斯哈喇[a]帶領部眾從鄂嫩河、額爾古納河流域遷徙至嫩江流域。占領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部和錫伯、卦勒察、薩哈爾察等部部分,形成嫩科爾沁部,即後世通稱的科爾沁部。此部是明末遼東邊外地區強大的蒙古部落集團之一[2]。
察哈爾部土蠻汗執政時期,科爾沁部臣服於察哈爾部。現代研究者認為,在初期他們與土蠻汗「僅僅是暫時的軍事聯盟而已,甚至土蠻汗曾用兵攻打(科爾沁部)者兒得[b]部眾。到了1575年,土蠻汗與科爾沁諸酋之間的關係明顯緩和」。1583年,土蠻汗率領科爾沁部、(內喀爾喀)速把亥諸子十餘萬騎,「聲欲略廣寧、遼瀋、開原、鐵嶺」。研究者認為,他們在此時已臣服於察哈爾部。萬曆初年,科爾沁部駐牧於開原、鐵嶺西北邊外地區。扯赤掯[b]的兒子翁果岱、者兒得的兒子土門兒(清朝譯圖美)為科爾沁部首領。在此期間,科爾沁部與明朝互市。1588年,曾與翁果岱一同入明境劫略的內喀爾喀首領煖兔、扎魯特部以兒鄧對其部進行攻擊。翁果岱、土門兒「避居混同江」,即嫩江與混同江匯合之外[2]。
翁果岱等避居混同江後,逐步控制海西女真北部地區,因與此女真諸部關係更為密切。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崛起後,翁果岱與海西女真諸聯盟,參加古勒山之戰,戰敗。1608年,再度敗於努爾哈赤。後與努爾哈赤通好。翁果岱死後,其子奧巴成為科爾沁部首領[2]。天啟四年(1624年),奧巴與察哈爾部林丹汗失和,率部投奔努爾哈赤,為最早歸附清王朝的蒙古部落。
而自翁果岱的族兄弟——莽古斯、明安、孔果爾三兄弟一代起,科爾沁部即不斷與清皇室聯姻,關係密切。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的多個妃子,包括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等均出於此部。清末將領僧格林沁、起義軍首領嘎達梅林等都是科爾沁蒙古人。滿洲人認識藏傳佛教也與科爾沁蒙古人有關,而他們也幾乎世代與清代滿族貴族通婚。
崇德元年(1638年),科爾沁部所屬六旗,與扎賚特旗、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前後兩旗共十旗,會盟於哲里木(哲里木山在今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哲里木盟始建。而隨着1630年代,劃定科爾沁部牧地[2],哲里木盟十旗的牧地固定於約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以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等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