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職 (神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職(日語:神職/しんしょく Shin Shoku)指的是那些在日本神道教或神社內供奉神祇並履行祭祀儀式及相關責任的人。
![]() |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6月25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2月9日) |
概況介紹

神主原本指的是神社內擔任祭祀相關工作的最高負責人員,但現在其含義基本與神職差不多。而神官則是一種專門從事祭祀的職業,由神宮直轄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只有伊勢神宮內「神宮司廳」內負責祭祀的職業才能被稱呼為「神官」。而在日本國憲法頒布之後,神道教逐漸和日本政府實現政教分離,而神官這個職位不再設立。
直至江戶時代,伊勢神宮和鹿島神宮的「物忌」,以及賀茂神社的「忌子」都代表了女性神職的存在;而其他神社也有女性神職人員。但由於明治政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女性神職人員不再存在。但在二戰之後的1946年,隨着男女同權思想的崛起和神社的繼承者問題(由於二戰時有大量男性神職人員日軍出征而導致其死亡或長期無法歸國),這導致了女性神職人員再度出現並得到了當時日本政府的承認[1]。
在日本,想成為神職的最便捷方法就是考入與神道教有關聯的大學並學習相關專業後畢業即可[2]。通常來說,完成相關專業並畢業的人可以獲得「正階」神職;而經過必要的實習之後,則會被授予「明階」神職。日本和神道教有關的大學有兩所,分別是國學院大學(神道文化學部)和皇學館大學(文學部神道學科)。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途徑可以成為神職。每年國學院大學與皇學館大學和一部分神社廳會每年兩次舉辦為期大約一個月的「神職培訓講習會」(神職養成講習会);以及日本境內數家神職培訓學校也會開設兩年制培訓課程,如果可以參與其中並結業亦可成為神職。不過不管是講習會還是培訓課程都需要有神社廳的推薦信,因此需要得到神職人員的幫助才有可能。
此外還有一種非常規方式,即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來學習並檢定神職資格。這種方式只適合緊急情況,例如需要繼承父母所遺留下來的神社等。
過去日本神社的神職制度主要遵循《府社縣社及下級神社及神職相關文件(府社県社以下神社ノ神職ニ関スル件)》(明治22年勅令第22號)和《官國幣社職制(官国幣社職制)》(明治35年勅令第27號)這兩份法令。
而根據這兩份法令,官國幣社設宮司(1人)、權宮司(1人 / 僅限熱田神宮、出雲大社、橿原神宮和明治神宮)、祢宜(1人)、主典若干、宮掌(僅限熱田神宮)若干;主典與宮掌的人數由內務大臣決定。原則上,每個神社只能擁有2名主典;而熱田神宮最多可以擁有13名宮掌。宮司享「奏任待遇」,但功績顯著者可以享受「勅任待遇」(最多10人)。宮司受內務大臣及地方長官的指揮監督,服務國家的宗祀、主持祭典並管理日常事務。權宮司享「奏任待遇」。其主要充當宮司的助手,輔助其完成祭典主持及日常事務管理。祢宜享「判任待遇」。其在宮司及權宮司的指揮監督下負責祭典和日常事務。主典與宮掌均享「判任待遇」。其都是在上級的指導下負責祭典和日常事務。宮司和權宮司需要內務大臣提請日本內閣任命;而祢宜、主典與宮掌則由地方長官任命。
府縣社及鄉社設社司1人、社掌若干人;社掌人數由社司與氏子或崇敬者總代表商議決定。村社及更下級神社設社掌若干人,社掌人數由氏子或崇敬者總代表商議決定。社司與社掌通常享「判任待遇」,但功績顯著的社司及村社的上席社掌可享受「奏任待遇」(每都道府縣限2人)。社司指揮社掌為神明服務,掌祭祀,管理庶務;府縣、鄉社的社掌受社司之命,為神明服務,從事祭祀及庶務。村社以下神社的社掌,為神明服務,掌祭祀,管理庶務。
位階
根據日本神社本廳所制訂的《有關階位檢定及授予的規定(階位検定及び授与に関する規程)》,神職有五個階位的區分;其中明階以下可以通過接受規定的研修之後而獲得[3][4]。日本神職的階位名稱來自於神道教中對於品德的要求「淨明正直」。
培訓
名稱 | 入學資格 | 年限 | 授予的階位 | 備註 |
---|---|---|---|---|
預科 | 初中畢業 | 1年 | 直階授予 | |
普通課程I類 | 高中畢業或具備同等學力者 | 1年 | 權正階授予 | |
普通課程II類 | 高中畢業或具備同等學力者 | 2年 | 正階授予 | |
專修課程 | 以下任一:
|
2年 | 明階檢定合格・正階授予 | |
高等課程 | 高中畢業 | 4年 | 明階檢定合格・正階授予 | 可在國學院大學和皇學館大學的中作為「神職課程」修習 |
專攻課程I類 | 大學畢業者 | 1年 | 明階檢定合格・正階授予 | 設置於國學院大學和皇學館大學 |
專攻課程II類 | 大學畢業者 | 2年 | 明階授予 | 設置於國學院大學和皇學館大學的研究所的碩士課程 |
明階綜合課程 |
在國學院大學的神道文化學部,或皇學館大學的文學部神道學科的四年級就讀,並在三年級之前取得神職課程所需的學分者。 |
6個月 | 明階授予 | 設置於國學院大學和皇學館大學 |
※修畢專修課程・高等課程・專攻課程I類並獲得「明階檢定合格・正階」資格者,必須進一步在 神宮、神社、神社本廳、神社廳的職員(不論神職・巫女・事務員)中在職2年以上,並接受依照神社本廳研修規程所需的研修後,才能通過各都道府縣神社廳申請「明階」。
名稱 | 設置課程(學校固有的學部・學科・專攻名稱) | 所在 | 設立年 | 備註 |
---|---|---|---|---|
國學院大學 |
|
東京都渋谷區 | 1920 | |
皇學館大學 |
|
三重縣伊勢市 | (1882)1962 |
名稱 | 設置課程 | 所在 | 設置年 | 備註 |
---|---|---|---|---|
志波彥神社 鹽竈神社神職養成所 |
|
宮城縣鹽竈市 | (1943)1946 | |
出羽三山神社 神職養成所 |
|
山形縣鶴岡市 | (1883)1962 | |
神宮研修所 |
|
三重縣伊勢市 | (1952)1969 | 僅招收男性 |
熱田神宮學院 |
|
愛知縣名古屋市熱田區 | 1950 | |
京都國學院 |
|
京都市上京區 | (1885)1955 | |
大社國學館※ |
|
島根縣出雲市 | (1938)1956 | |
大阪國學院※※ |
|
大阪市中央區 | 函授教學 |
※大社國學館的別科相當於預科。本科・選科相當於普通課程II類,受驗資格為本科需為高卒(高卒相當),選科需為直階保有者。
※※大阪國學院的受驗資格為高等學校畢業以上,1年級可獲得直階,2年級可獲得權正階。
身份
依據神社本廳的《神職身份相關規定(神職身分に関する規程)》,日本神職身份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上、二級、三級、四級。
身份的選拔是依據該人的經歷及他對神社界的功績為基礎進行的。基本的標準為神社本廳統理、神宮大宮司是特級;神宮少宮司是一級;神宮祢宜、別表神社的宮司是二級以上或二級以上。而身份的晉升基本上是根據對各都道府縣神社廳支部的貢獻度、對神職人員的評價以及業績來決定的。由於推薦是按支部進行的,因此在神職較少的支部,晉升速度相對較快。
對於在德望上卓越、人格與見識俱佳、多年為神社服務並致力於神德發揚的人士,當其年老直到晚年,始終如一地作為神社界的先驅為這一事業做出貢獻且業績卓越者(表彰規程第2條第3項),將授予其功績狀。此外,對於獲得該功績狀的人,也將贈予長老的敬稱(長老相關規程)。
職階
神社內的職位排名稱為職階。根據神社的規模和由緒有所不同,通常會設有「宮司」、「禰宜」和「権禰宜」。原則上,宮司和禰宜在每個神社各有一名。在某些特別的神社中,宮司之下會設有「権宮司」或多名禰宜。簡單來說,宮司是神社的代表,権宮司是副代表,禰宜是宮司的助手,而權禰宜是一般職員。權禰宜以下的是初級神職,通常大型的神社會設置這些職位,如「宮掌」、「主典」、「典仕」、「出仕」,以及是神道課程學生的「出仕前」、「實習生」和「研修生」等。此外,還有臨時代行的職位,如「宮司代務者」。
由於歷史和文化習俗等的原因,伊勢神宮被定為神社本廳之本宗,和日本的總氏神。因此神社本廳及其所屬的79094座神社,將伊勢神宮定為神社本廳的信仰中心,和神社本廳中最尊貴的神社[6][7]。在伊勢神宮中,則特別設置「祭主」(名義上的最高神職,通常由已經出嫁的天皇女兒擔任,需要由天皇敕旨任命)、「大宮司」(伊勢神宮運作上的最高負責人,通常由舊皇族成員的男性後裔擔任,任命時需要提請天皇的批准)、「少宮司」、「禰宜」、「權禰宜」、「宮掌」、「出仕」和「出仕前」。
職階 | 解釋 |
---|---|
祭主 | 只在伊勢神宮設置,通常由已結婚的天皇女兒擔任。伊勢神宮名義上的最高神職,不參與日常運作。通常只參與、出席和主持大型的祭典。需要由天皇的敕旨任命。 |
大宮司 | 只在伊勢神宮設置,伊勢神宮的最高負責人,通常由舊皇族的男性後裔擔任。通常只參與和負責較重要的工作,例如策劃和主持式年遷宮及其他重要活動/祭典。任命時需要提請天皇的同意。 |
少宮司 | 只在伊勢神宮設置,相當於其他神社的宮司。伊勢神宮排名第二的神職,日常運作的負責人。 |
宮司 | 神社的代表和負責人,相當於公司的董事長。 |
權宮司 | 神社的副代表和第二負責人,相當於公司的董事。 |
禰宜 | 神社的主管級人員,相當於公司的經理或主管。 |
權禰宜 | 大型神社的高級或有經驗的神職人員。
普通神社的一般神職人員。 |
宮掌、主典 | 一般或初級的神職人員,通常只在大型神社設置。 |
典仕、出仕 | 剛入職的神職人員,通常只在大型神社設置。 |
出仕前、研修生、實習生 | 通常是授予見習中的神職人員,或是在神社實習的神道課程學生。 |
除了神職之外,神社還設有事務職如「參事」、「錄事」、「主事」、「主事補」,宗教職如「教導司」和「教學司」,以及其他專業職位如「伶人」、「技監」、「技師」、「庭師」、「衛士」和「守衛」。此外,「巫女」和「舞女」不屬於神職。
此外,無論神社大小,只要是屬於神社本廳的宮司或宮司代務者,若為宗教法人,則作為代表役員地位是平等的。例如,別表神社的宮司和地方小神社的宮司,在影響力上雖有差異,但作為代表役員的地位是相同的。需要注意的是,職階和階位是不同的,職階較高者在神職中的地位也較高。例如,正階或権正階的宮司高於明階的禰宜或権禰宜。
根據神社本廳的宗教法人規則「宗教法人『神社本廳』廳規」第78條規定,「以宮司為代表役員,以宮司代務者為代表役員的代務者」。根據同庁規第90條第1項,「宮司及宮司代務者的進退由代表役員以外的役員具申,統理進行。但當統理認為必要時,可在獲得代表役員以外的責任役員同意後進行進退」。第91條規定,「権宮司的進退由宮司具申,經役員同意後由統理進行」。而「禰宜以下的進退由宮司具申,經統理進行」。此外,神社本廳的「役職員進退相關規程」規定宮司和別表神社的権宮司的任免由「統理進行」,其他神職則由「在統理指揮下由都道府縣神社廳長進行」。
在伊勢神宮中,根據宗教法人規則「神宮規則」,祭主的任命是「由天皇的敕旨定奪」(神宮規則第30條第1項後段),伊勢神宮大宮司的任免則需「獲得伊勢神宮崇敬者總代的同意,並由神宮責任役員〔神宮少宮司及由崇敬者總代會選出的責任總代〕連署後,向天皇請示」(神宮規則第32條)。伊勢神宮少宮司的任免則由伊勢神宮大宮司在獲得神宮崇敬者總代的同意後進行(神宮規則第33條),而其他神職的任免則由「大宮司進行」(神宮規則第34條)。
器服制度
神社本廳制定了正裝、禮裝和常裝的服制,並根據上述身份進行規定。(女性神職另有規定)
在祭典中,神職的角色分為主辦祭典的齋主(宮司)和協助供奉神饌、遞交玉串、搬運祭具等的祭員(禰宜等)。原則上,參加同一祭典的人應該穿著相同的裝束。
如果在神殿空間寬敞、祭場位置足夠的情況下不會造成困擾。但因為正裝的特性是威儀莊重,裝束較為繁複,不適合活動,所以在小型神社中,若多位神職穿著正裝進行祭典,可能會因為互相碰撞而影響祭典進行。因此,雖然齋主會遵循正式服制,其他人則根據情況常常以常裝參加祭典。此外,在更小型的神社中,齋主往往獨自進行祭典,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大祭或中祭,也可能穿著常裝來執行所有角色。
正裝,正式名稱為衣冠,在大祭(例祭、神嘗祭、新嘗祭、祈年祭、與神社造營等相關的臨時祭典)以及天皇、皇后、上皇后、皇太子或皇太孫參拜時穿著。但是,在伊勢神宮中,在所有的大祭和中祭時,所有神職均是穿著齋服,而不是穿正裝。在小祭和大祓式時,神職則淨衣,而不是狩衣。[8]
- 特級 - 黑袍(輪無唐草紋)、白奴袴(白八藤紋)、冠(繁紋)
- 一級 - 黑袍(輪無唐草紋)、紫奴袴(白八藤紋)、冠(繁紋)
- 二級上 - 赤袍(輪無唐草紋)、紫奴袴(薄紫八藤紋)、冠(繁紋)
- 二級 - 赤袍(輪無唐草紋)、紫奴袴(無紋)、冠(繁紋)
- 三級 - 紺袍(無紋)、淺蔥奴袴(無紋)、冠(遠紋)
- 四級 - 紺袍(無紋)、淺蔥奴袴(無紋)、冠(遠紋)
此外,為了進行具有歷史意義的祭典,特別必要時,宮司可經神社本廳統理的批准,在當天穿著一級以上的正裝。[9]
禮裝(又稱為齋服)在「中祭(歲旦祭、元始祭、紀元祭、天長祭等)」中穿著。此外,也允許用禮裝代替正裝。在伊勢神宮中,在所有的大祭和中祭時,所有神職均是穿著齋服,而不是穿正裝。[8]
齋服無論身份,均為白袍(無紋)、白差袴(無紋)、冠(遠紋)。[9]

常裝在「小祭(月次祭、旬祭等)」及「恆例式(遙拜式、大祓式等)」中穿著。
狩衣的織法、紋樣、顏色以及文樣都是完全自由的,僅有三、四級的狩衣不能加裡襯,袖口的繩結在二級以上為薄平,而三級以下則為左右扭結,除此之外各級別皆相同。立烏帽子也是如此。不過,指貫(或稱差袴)則依據正服的標準。。
狩衣的顏色和紋樣除了禁色之外完全自由(後述的忌色除外)。禁色是指高貴的人穿著的顏色,神社本廳指定的禁色包括天皇的御服中的黃櫨染和皇太子的黃丹。[10] [9]
浄衣則是白色的狩衣和白色差袴,沒有任何文樣,形狀與狩衣完全相同,所有級別的神職的穿著均是淨衣都是相同的。
狩衣也可在「雜祭(各種祈願祭或地鎮祭等的外出祭典、神前結婚式等)」中穿著。若在大祓式等特別需要清淨的場合,則可根據身分不拘穿著無紋的白色狩衣浄衣。[9]
神葬祭及神前結婚式的裝束如下:
- 神葬祭裝束:神葬祭時,無論身份皆穿著無紋的鈍色衣冠或無紋的鈍色狩衣。在此情況下,齋主通常穿著衣冠,祭員則穿著狩衣。此神葬祭裝束的鈍色(鼠色)被視為忌色,與禁色一起禁止日常穿著。若在執行神葬祭的地區較少的神社或地方的小型神社,可能沒有準備神葬祭裝束,這時可穿著齋服或浄衣等白色裝束。
- 神前結婚式裝束:神前結婚式並沒有特別的規定,但由於屬於「雜祭」,通常穿著狩衣或浄衣。若由多位神職進行式典,齋主會穿著齋服或衣冠,而祭員則穿著浄衣或狩衣。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