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化內襯慣性核聚變(英語:Magnetized Liner Inertial Fusion, MagLIF),是一種產生能量的方法,該方法用100納秒電脈衝產生強烈的Z-pinch英語Z-pinch磁場,向內壓碎裝有燃料的圓柱形金屬襯管(空腔)。電流通過這個金屬管。金屬管內爆之前,裡面的聚變燃料(如氘-氚)被激光預熱,並且這些燃料被包在一個磁場裡。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正在利用Z脈衝功率設施(Z機)產生的能量來探索這種方法的可能性。

MagLIF的概念

磁化內襯慣性核聚變既具有慣性約束聚變(使用激光和脈衝壓縮)的特性,也有磁約束聚變(利用強力磁場約束等離子體並抑制熱傳導)的特性。發表於2012年的LASNEX計算機程序模擬的結果是,設施電流達到70兆安時,就能夠產生所消耗能量1,000倍的能量,這是一個很壯觀的前景。而60兆安的設施則會產生100倍的收益。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目前的實驗設施,即Z脈衝功率設施(Z機),可達到27兆安電流,這可產生稍多於盈虧平衡點的能量,同時還可以驗證計算機模擬的結論。[1]Z機器在2013年11月進行了磁化內襯慣性聚變實驗,預期2018年使用氘-氚燃料達到盈虧平衡。[2]

桑迪亞實驗室計劃完成以下實驗後繼續做點火實驗:[3]

  1. 大量能量輸入時襯管不至於過快破裂。最新實驗已明顯證實了這一點。這種障礙是磁化內襯慣性核聚變初始設想最為關注的問題。
  2. 激光預熱能夠正確地加熱燃料——由2012年12月開始的實驗確認這一點。
  3. 磁場由位於空腔上下的一對線圈產生,用來約束預熱過的燃料,更重要的是抑制熱傳導,防止目標靶過早變形

完成這些實驗後,2013年11月開始集成實驗。實驗得到了1010個高能中子,這可以與國家點火裝置(NIF)在大約同樣長時段內得到的1016個高能中子做對比。[2]預期在2018年達到使用氚-氘燃料能量平衡的實驗目標。[4]

截至2013年11月,桑迪亞國家實驗室該設施已達到以下性能:

  1. 10特斯拉磁場
  2. 2千焦耳激光
  3. 16兆安電流
  4. 氘-氘燃料

為了實現科學上的盈虧平衡,該設施正在做為期5年的升級,目標是:

  1. 30特斯拉磁場
  2. 8千焦耳激光
  3. 27兆安電流
  4. 氘-氚燃料處理

參閱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