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王,有以下幾種詞義 互相稱王(動詞) 可能是指戰國時期的: 五國相王,戰國時期中葉五個主要諸侯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 徐州相王,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 尊稱(名詞) 古代既任宰相又封有王爵者也被稱為相王: 東漢丞相、魏王曹操。[1] 曹魏相國、晉王司馬炎。[2] 東晉司徒錄尚書事、會稽王司馬昱。[3] 東晉司徒錄尚書事、會稽王司馬道子。[4] 劉宋司徒錄尚書事、彭城王劉義康。[5] 劉宋丞相錄尚書事、齊王蕭道成。[6] 北齊左丞相、咸陽王斛律光。[7] 陳司徒錄尚書事、安成王陳頊。[8] 隋大丞相、唐王李淵。[9] 清領班軍機王大臣、禮親王世鐸。[10] 爵位(名詞) 李旦,曾封相王,封號來自相州,今河南安陽。 參考資料 [1]《文心雕龍·時序》:「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 [2]《晉書·王祥傳》:及武帝為晉王,祥與荀顗往謁,顗謂祥曰:「相王尊重,何侯(何曾)既已盡敬,今便當拜也。」 [3]《晉書·習鑿齒傳》:(習鑿齒)後使至京師,簡文(司馬昱)亦雅重焉。既還,(桓)溫問:「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見。」 [4]《魏書·島夷桓玄·討揚州刺史司馬元顯檄》:「相王有疾,情無悚懼,幸災擅命,揚州篡授,遂乃父子同錄,比肩連案。既專權重,雙行險暴,恐相王知之,杜絕視聽。」 [5]《南史·殷景仁傳》:景仁密陳相王權重,非社稷計,上(宋文帝)以為然。 [6]《南史·齊本紀下第五》:高帝為相王,鎮東府,(蕭昭業)時年五歲,床前戲。 [7]《北齊書·斛律光傳》:祖珽(字孝征)不知,乘馬過其前。光怒,謂人曰:「此人乃敢爾!」後珽在內省,言聲高慢,光適過,聞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賂光從奴而問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嘆曰:『盲人入,國必破矣!』」 [8]《陳書·殷不佞傳》:眾人猶豫,未敢先發,不佞乃馳詣相府,面宣敕,令相王還第。 [9]《舊唐書·屈突通傳》:「 高祖(李淵)謂曰:「 何相見晚耶?」通泣對曰:「 通不能盡人臣之節,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 [10]《光緒十六年九月十三日(1890年10月26日)樊增祥致張之洞札》:「近有一人引見來京,饋大聖(孫毓汶)六百(大聖見面不道謝),相王(世鐸)半之(道謝不見面),汶長(許庚身)二百(見面道謝),北池(張之萬)一百(見面再三道謝),其腰系戰裙者,則了不過問矣,時人以為得法。」 這是一個消歧義頁,羅列了有相同或相近的標題,但內容不同的條目。如果您是透過某條目的內部連結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協助修正該處的內部連結,將它指向正確的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