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國海上作戰軍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皇家海軍(英語:Royal Navy,簡寫:RN),亦稱英國皇家海軍或英國海軍,是英國的首要海上作戰部隊。9世紀時阿爾弗雷德大帝首先開始使用海上軍隊,而自14世紀初起英格蘭海軍開始參與海戰。現代皇家海軍可追溯至16世紀初,為英國三軍中最早成立的軍種。因此,皇家海軍又稱為「資深軍種」(Senior Service)。
皇家海軍 Royal Navy | |
---|---|
存在時期 | 1546年[1] |
國家或地區 | 英國[註 1] |
部門 | 國王陛下海軍 |
種類 | 海軍 |
功能 | 海戰 |
規模 | 32,880現役 3,040海上預備役 7,960皇家艦隊預備役[註 2] 74艘現役艦艇[註 3] 174架飛機[2] |
海軍參謀部 | 英國倫敦白廳 |
格言 | 汝欲和平,即須備戰 (拉丁語: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
顏色 | 紅與白 |
進行曲 | 《橡樹之心》 |
艦艇 | 2艘航空母艦 2艘船塢登陸艦 6艘驅逐艦 11艘巡防艦 10艘核潛艇 3艘後勤登陸艦 8艘巡邏艦 無人水面載具 自主水下載具 |
網站 | www.royalnavy.mod.uk |
指揮官 | |
海軍大臣 | 懸空 |
第一海務大臣 | 本·基伊 海軍上將 |
艦隊司令 | 安德魯·貝恩德 海軍中將 |
第二海務大臣 | 尼古拉斯·海恩 海軍中將 |
標識 | |
白船旗[註 4] | |
艦首旗[註 5] | |
飛機 | |
戰鬥機 | F-35B |
直昇機 | 山貓、梅林、野貓、海王 |
偵察機 | 掃描鷹 |
教練機 | 教練、鷹式 |
自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皇家海軍同荷蘭皇家海軍和法國海軍爭奪制海權。自18世紀中期起其為全球最為強大的海軍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美國海軍所超越。皇家海軍於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對大英帝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相當重要。由於其歷史地位顯赫,人們(包括美國等非英國人士)時常略去「英國」部分,直稱其為「皇家海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皇家海軍規模大幅度縮減[3],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其仍為全球規模最大。至戰爭結束時其規模被美國取代。在冷戰期間,皇家海軍轉變角色為重點反潛力量,主要於GIUK缺口搜索蘇聯潛艇。福克蘭戰爭、蘇聯解體之後,皇家海軍重新編制遠征作戰部隊,繼續活躍於全球範圍,並仍舊是世界最具經驗且實力充足的藍水海軍之一[4][5][6]。
皇家海軍擁有諸多科技先進的艦船和潛艇[7],包括兩艘航空母艦、兩艘船塢登陸艦、四艘彈道導彈潛艇(維持英國的核威懾)、七艘核動力艦隊潛艇、六艘導彈驅逐艦、13艘巡防艦、15艘反水雷艦船及22艘巡邏艦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軍共有78艘現役艦艇(包括潛艇),9艘皇家海軍輔助艦隊(RFA)艦艇、以及5艘根據合同可為輔助艦隊使用的商船隊艦艇。輔助艦隊對皇家海軍進行海上補給,通過其三艘貝級登陸艦船提升皇家海軍的兩棲作戰能力,並取代過去巡防艦的職責,同皇家海軍一同進行巡邏任務。皇家海軍的總排水量達到近400,000噸(包括輔助艦隊和皇家海軍陸戰隊則達676,000噸)。
皇家海軍與皇家海軍陸戰隊共同組成國王陛下海軍。海軍的軍種指揮官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將軍銜,亦為英國國防委員會成員。國防委員會將海軍管理職責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國防大臣領銜。皇家海軍目前於英國境內擁有三個海軍基地:朴次茅斯、克萊德和德文港,其中第三者為西歐最大的海軍基地。
10世紀英格蘭王國的海軍力量即為其國力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8]。埃塞爾雷德二世曾通過要求每310海德土地需供一艘船建立起一支大型艦隊,但對於這一模式是否通常使用,史學界今尚無定論[9]。11世紀丹麥統治期間,官方通過徵稅維持一支常備艦隊,這一制度在復辟英格蘭君主懺悔者愛德華(1042年–1066年在位)治下延續了一段時間,愛德華本人也時常親自指揮艦隊[10]。
諾曼征服後英格蘭的海軍力量似乎發生了減退[11]。英格蘭及其他地區的中世紀艦隊幾乎完全由戰時征入的商船組成,但亦有一些由君主所有,為戰爭目的專門建造的「王船」。和一些歐洲國家不同,英格蘭在和平時期並未維持小規模的核心戰船隊伍,其海軍組織雜亂無章,戰爭爆發時動員速度緩慢[12]。
12世紀至13世紀,維京時代終結,同法國的衝突亦主要集中於英屬法國領土,由此英格蘭在海上受到的威脅十分有限,但在14世紀百年戰爭的爆發使法國的威懾力急劇提升。1340年戰爭初期,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於斯魯伊斯海戰中擊潰法軍,導致法國入侵計劃失敗[13]。英格蘭的海軍勢力使其能夠安全地將軍隊及補給送往大陸,即便如此,英格蘭海軍卻無力阻止法國及其熱那亞和卡斯蒂利亞盟友對南岸港口的劫掠。這一威脅在亨利五世占領法國北部後才宣告終結[14]。
常備海軍力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亨利七世。他開始組織建造比過去更大的戰船,投資建立造船廠,並於1495年於朴次茅斯興建了迄今尚存最古老的干船塢[15]。賭金全贏號為在此建造的首艘戰船。
在16世紀初亨利八世統治期間,有其專屬事務處、船塢及專用戰船的常備「皇家海軍」(Navy Royal)逐漸發展起來[16]。在伊麗莎白一世治下,英格蘭同西班牙發生衝突,皇家海軍與私人艦船一同對西班牙殖民地和商船進行劫掠,收穫頗豐[17]。
1588年,費利佩二世派出西班牙艦隊,意在終結英格蘭對荷蘭叛變的支援、阻止英格蘭的劫掠活動、推翻新教君主伊麗莎白一世並恢復天主教在英格蘭的統治。西班牙艦隊由里斯本啟航,原先希望護送一支西屬尼德蘭入侵英格蘭,但由於計劃制訂不佳、英格蘭侵擾、荷蘭方面封鎖及嚴重風暴而最早失敗[18]。1589年英格蘭派出英格蘭無敵艦隊反攻伊比利亞海岸,但未能借勢取勝。
17世紀初期,英格蘭的海軍實力相對減退,巴巴裏海盜對英格蘭船隻及海岸區域進行劫掠及捕獲奴隸,皇家海軍對其並無太多辦法[19]。查理一世大規模興建戰船,建立起一支小規模但頗為強大的艦隊,但其籌款方式最終間接導致了英國內戰的爆發[20]。內戰中廢除了君主制,新的英格蘭聯邦孤立無助,多面受敵,決定大規模擴張海軍力量,英格蘭海軍也由此發展為世界最強[21]。
新政權推行《航海法案》,要求所有往來於英格蘭及其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均應為英格蘭船隻執行,由此引發同荷蘭共和國的戰爭[22]。在第一次英荷戰爭(1652年–1654年)初期,規模巨大且裝備精良的英格蘭海軍在同戰術先進的荷蘭海軍交鋒中未能獲得優勢,戰事局面僵持[23]。在改進其戰法後,英格蘭海軍於1653年在波特蘭、加巴德和斯赫弗寧恩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使英格蘭最終獲勝[24]。這亦是英格蘭歷史上首次主要由軍事專用且國家所有的戰船參與的戰爭。
1660年5月英格蘭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登基,立即推動法案重建海軍,但自此刻起海軍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國家機構而非君主私產,「皇家海軍」一頭銜也正式得到使用。
在第一次英荷戰爭戰敗後,荷蘭對其海軍進行了改革,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年–1667年)雙方勢均力敵,戰事激烈,英格蘭在洛斯托夫特海戰(1665年)中獲勝,荷蘭則在史詩性的四日海戰(1666年)中取勝[25]。1667年查理二世政府由於財政緊張被迫將艦隊撤回港內並進行和談,荷蘭藉機發動梅德韋河劫掠,直搗查塔姆造船廠,燒毀或捕獲了英格蘭海軍多艘在港的大型戰船[26]。在第三次英荷戰爭(1672年–1674年)中,查理二世同法國君主路易十四聯手,但英國海軍屢戰不勝,而法國的陸上攻勢亦被遏止[27]。
1670年代至1680年代,英格蘭海軍大敗巴巴里諸國,迫使其求和,由此終結了巴巴裏海盜對英格蘭船運的威脅[28]。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格蘭與荷蘭一同加入歐洲諸國,在大同盟戰爭(1688–1697)中聯手抵抗路易十四。聯軍於比奇角海戰(1690年)告負,但在巴爾夫勒和拉烏蓋(1692年)獲勝,宣告了法國短期海上霸權的終結及英格蘭和此後英國長期海上霸權的開始[29]。
在17世紀中,英格蘭海軍由原先半業餘且需同私人船隻一同作戰的「皇家海軍」轉變為全職業的皇家海軍。其財政逐漸受到規範和管制,僅使用戰爭專用艦船,並發展出了專業的軍官隊伍及明確的組織結構,取代了原先由海員和在社會上具有地位的前軍人共同組成的架構[30]。
1707年《聯合法令》建立了大不列顛王國,亦將英格蘭皇家海軍同擁有三艘艦船的蘇格蘭皇家海軍結合起來。18世紀至19世紀皇家海軍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但在1805年之前敵船總數時常多於其數目或與之相近[31]。即便如此,英國海軍仍舊通過其先進的財政、戰略、訓練、組織、凝聚力、衛生、船塢、後勤及(自18世紀中期起)戰船設計和建造對其敵手保持了絕對性的長期優勢[32]。
皇家海軍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年–1714年)中同荷蘭聯手對抗法國和西班牙海軍。這一時期歐洲海軍行動目標為獲取一地中海基地,由此英國於1703年同葡萄牙續盟,奪取直布羅陀(1704年)及梅諾卡島(1708年)(戰後均為英國所保有),並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盟友自波旁王朝手中奪取西班牙及其地中海領地。戰爭初期法國海軍對英國及荷蘭的商船活動造成了顯著的破壞,但聯軍日後於維哥灣海戰(1702年)中大敗法國和西班牙,皇家海軍與法國海軍在戰爭中達成均勢,但面對法國名將福賓與杜蓋-特魯安時常落入下風。除此之外海軍亦協助奪取了新斯科舍和紐芬蘭島的法國殖民地[33]。在四國同盟戰爭中,皇家海軍在帕塞羅角(1718年)擊敗西班牙艦隊,挫敗了其自奧地利和薩伏依處奪取西西里及撒丁島的企圖。1720年代的未宣之戰中,西班牙收復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的計劃同樣受挫。
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相對和平後,皇家海軍在詹金斯的耳朵戰爭(1739年–1748年)中再次同西班牙交鋒,多次試圖進攻加勒比地區的西班牙港口,鮮嘗勝果且損失嚴重。這一時期在加勒比地區的戰事時常導致大量參戰者死於熱帶疾病,這一戰爭亦不例外[34]。1741年對今哥倫比亞印度群島卡塔赫納的圍城戰中英軍戰敗,海軍和陸軍均遭受重大損失[35]。1742年,英國海軍一支小編隊威脅轟炸兩西西里王國首都那不勒斯,迫使其在半小時內即宣布退出戰事。在規模更大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4–1748)中,英國同法國再次交手。印度洋首次成為重要戰場,但這一戰爭的海軍戰事未分勝負,1744年法國計劃入侵英格蘭,但未能成行[36]。此後的七年戰爭中(1756–1763),英國海軍組織兩棲行動,協助攻克了加拿大、加勒比和西非的法國領地和法國海岸的一系列島嶼,而在印度洋的軍事行動則使法國在印度失去了現實的權力[37]。1759年法國再次試圖入侵,但在基伯龍灣背風岸的大風中英國再次獲勝,入侵計劃失敗,法國海軍也基本退出了這一戰事[38]。1762年英國同西班牙再次開戰,並於戰時奪取了哈瓦那(及一整支西班牙艦隊)和馬尼拉[39]。
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中皇家海軍迅速摧毀了大陸海軍的所有巡防艦,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此後加入戰爭,英國海軍自1690年代來首次失去海上主導權。大西洋及加勒比海一系列戰役未分決定性勝負,皇家海軍也未能保障對北美英軍的補給及切斷對殖民地叛軍的支持[40]。1781年在切薩皮克灣海戰中英國海軍未能終止法國海軍對康沃利斯勳爵軍隊的封鎖,最終導致康沃利斯在約克鎮敗降[41]。北美戰事就此結束,但印度洋戰事持續進行,法國未能在印度重新獲取一個落腳點。在加勒比地區,英國於桑特海峽(1782年)取勝,同年解圍直布羅陀,重新樹立了英國海軍的領導地位,但未能阻止十三殖民地的最終獨立[42]。
1790年代,海軍醫療委員會主席吉爾伯特·布蘭下令向海員發放檸檬汁,由此在皇家海軍中根除了壞血病。其他國家海軍此後亦採取了這一措施[43]。
法國大革命戰爭(1793年–1801年)及拿破崙戰爭(1803年–1814年及1815年)期間,皇家海軍高效運作,壓制了所有敵國的海軍力量,導致其多數時間內被封鎖於港口內。英國於光榮六月一日海戰(1794年)及此後一系列小規模戰役中獲勝,但其所支持的法國保皇黨未能重奪法國。1793年英國短暫占領土倫並奪取或摧毀了法國地中海艦隊所有艦船[44]。法國革命政權的軍事勝利使西班牙和荷蘭海軍加入法國一方,但1797年坎珀當海戰中荷蘭大敗,1799年剩餘艦船又敗降於登海爾德,荷蘭海軍退出戰事[45]。1797年的斯皮特黑德和諾爾譁變使英吉利海峽和北海艦隊近乎癱瘓,但這一問題很快得到解決[46]。納爾遜領導的英國地中海艦隊未能於1798年阻止拿破崙·波拿巴入侵埃及,但在此後的尼羅河河口海戰中擊潰法國海軍,將其陸軍困於埃及[47]。波羅的海諸國決定加入法國一方,於是英國對丹麥發動攻擊,在哥本哈根戰役(1801年)中丹麥海軍損失嚴重,被迫同英國求和[48]。
戰爭期間皇家海軍亦通過兩棲行動奪取了多數的法屬加勒比島嶼及好望角、錫蘭和東印度的荷蘭殖民地,但加勒比地區的戰事導致了大量由熱帶疾病造成的損失。1802年的《亞眠和約》暫時中止了戰事,多數所得均歸還原主,但英國得以保有錫蘭和特立尼達島[49]。1803年戰火重燃,拿破崙試圖自封鎖港口中組織一支大型法西聯合艦隊以支持入侵英國,但這一計劃為皇家海軍所挫敗,聯合艦隊亦在特拉法加海戰(1805年)中為納爾遜擊潰[50]。這一勝利象徵英國海軍力量達到頂峰,其海上主導地位在20世紀初期之前都未再次受到挑戰。
特拉法加海戰後,海上軍事行動主要集中於摧毀小規模法國艦隊,一系列兩棲行動則奪回了在《亞眠和約》中歸還的諸多領地以及位於印度洋的法國海軍基地毛里求斯[51]。1807年法國計劃獲取丹麥艦隊,英國先發攻擊,在哥本哈根戰役中取勝並俘獲全部丹麥海軍[52]。特拉法加海戰時皇家海軍海員人數近120,000人,其中超過一半均為強征入伍者[53]。對美國海員的強征行動導致了1812年戰爭(1812年–1814年)的爆發,但海上戰事主要局限於商業劫掠及獨船行動[54]。1815年拿破崙回歸,但海上戰事並未重燃[55]。
1815年至1914年間,由於缺乏敵手,皇家海軍活動相對有限。這一時期由於蒸汽動力、金屬造船及爆炸性彈藥的引入,海上作戰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英國革新了其整支艦隊,但仍舊對其所有潛在敵手保持決定性優勢。
工業革命使英國在造船業和金融資源上世界領先,其敵手即便享受工業革命成果亦無法在數目上擊敗英國海軍。1859年,皇家海軍艦船數量估計達到1,000艘,包括戰爭和非戰爭艦船[56]。1889年,國會通過《海軍防禦法案》,正式採用「兩強標準」,要求皇家海軍戰列艦數量必須至少與第二和第三大海軍數量總和相等。
這一時期皇家海軍的首次主要行動發生於1816年。埃克斯茅斯勳爵帶領一支英荷聯合艦隊對阿爾及爾進行轟炸,以迫使巴巴裏海盜國家阿爾及爾釋放基督教奴隸並停止劫掠歐洲人為奴。希臘獨立戰爭期間,英國、法國及俄羅斯的聯合艦隊在1827年納瓦里諾海戰中擊敗奧斯曼海軍,這也是史上最後一場大規模帆船海戰。同時,皇家海軍亦在南中國海開展反海盜行動[57]。1807年至1865年間,皇家海軍開展非洲封鎖以遏止非法奴隸貿易。除此之外,英國海軍亦參與了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以及一系列位於亞洲荷非洲的軍事行動,包括同中國清王朝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8月27日,皇家海軍參與了史上最短的戰爭——英桑戰爭。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皇家海軍兩次都依靠美國的支援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大西洋海戰中成功撐過了德國無限制潛艇戰戰略的攻勢,保障食物、軍需品和原材料得以順利流入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皇家海軍主力位於本土大艦隊,在北海同德國公海艦隊展開周旋。兩支艦隊多次交鋒,未分上下,其中最為主要的一次為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雖然此役數量優勢的英國海軍損失巨大,但相比公海艦隊仍然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公海艦隊也在由此放棄了與英國進行艦隊決戰的計劃。直到1918年10月29日,面對與英軍艦隊的決戰命令,不想出擊的德國水兵們爆發叛亂,並隨着德國十一月革命導致德國投降,使得英國海軍得以不用與強大的公海艦隊進行艦隊決戰,從而得以保留了實力。
在其他地區皇家海軍也對德國的水面戰艦展開了攻擊。1915年同奧斯曼帝國的達達尼爾戰役中,英國海軍妄圖突破海峽中的水雷和海岸防衛系統,遭受嚴重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階段擁有數量優勢的皇家海軍立即對德國進行了封鎖。北部巡邏軍封鎖了北海,而多佛爾巡邏軍則封鎖了英吉利海峽。英國海軍亦在北海部署了水雷。德意志帝國海軍無法進入大西洋,而中立的商船亦無法進出德國。在停戰協議簽署後的八個月,封鎖行動繼續執行,旨在逼迫德國終止戰事並簽署《凡爾賽條約》[59]。
皇家海軍及英國遭受的最嚴重的威脅來自德國U型潛艇對商船的攻擊。戰爭多數時間內德國遵循規定,在擊沉商船前事先警告之並疏散其乘客。1915年德國不再遵守這一要求,開始無限制擊沉商船,但在中立方壓力之下決定採取原先交戰規則。1917年無限制潛艇戰重新開始,英國及其盟友補給受到威脅。即便護航制度在保護船隻方面頗為有效,皇家海軍仍舊不願採取這一舉措,由此在抵禦無限制潛艇戰方面收效甚微。後期護航制度最終引入及美國的介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潛艇造成的損失。
戰間期的英國海軍實力大幅度減退。華盛頓及倫敦海軍條約要求拆解一定數量的主力艦並限制新艦船的建造。1932年,降薪25%的提案導致了因弗戈登譁變的爆發,降薪幅度最終回落至10%。1930年代中期國際局勢日漸緊張,1935年的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未能阻止新的海軍競賽爆發。1938年,海軍條約已失去任何限制力,此時皇家海軍已開始重新武裝,新的戰列艦及其首艘航空母艦開始建造。多艘現有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及重型巡洋艦亦接受改造,防空武器得到增強,亦引入ASDIC、甚高頻測向及水中聽音器等新科技。1918年皇家海軍航空隊與皇家飛行隊合併為皇家空軍,皇家海軍也由此失去了對海軍航空兵的控制權,但1937年艦隊航空兵分歸海軍,由此收回了艦載飛機的控制權。然而此時英國海軍的空中力量遠遠不及其敵人,大日本帝國海軍及美國海軍也逐漸在這一方面開始超越英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皇家海軍仍為世界最大,艦船總數超過1,400艘[60],包括15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另外5艘在造)、7艘航空母艦(另外5艘在造)、66艘巡洋艦(23艘在造)、184艘驅逐艦(52艘在造)、45艘護航和巡邏艦船(9艘在造、1艘訂製)及60艘潛艇(9艘在造)[61]。戰爭初期,皇家海軍在英國自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塔蘭托戰役中康寧漢上將指揮了歷史上首次海軍航空攻擊。克里特島戰役戰敗後康寧漢下令必須儘可能撤離聯軍士兵。陸軍將領擔心海軍會由此遭受嚴重損失,康寧漢回應:「英國需要三年來建造一艘新軍艦,但需要三個世紀來建立一個新傳統。撤退行動將繼續進行。」[62]
在戰爭開始的前兩年內皇家海軍損失嚴重。在歐洲戰場損失包括皇家方舟號、勇氣號及光榮號航空母艦、皇家橡樹號和巴勒姆號戰列艦及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亞洲戰場損失包括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及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和埃克塞特號重型巡洋艦。胡德號全艦1,418官兵中僅三人生還[63]。1940年6月改造運兵船蘭開斯特里亞號被擊沉,超過3,000人喪生,為英國航海史上死亡最多的單次事件[64]。戰爭初期對於敵軍水面艦船的戰事則較為成功,如1939年的拉普拉塔河口和1940年的挪威海岸。1941年5月,俾斯麥號戰列艦被擊沉,德國就此失去了外海水面作戰能力。皇家海軍亦對行船線路進行保護,由此英國軍隊可前往世界其他區域進行作戰,如北非、地中海及遠東。大西洋制海權保障了兩棲行動的順利開展,協助了對西北非、西西里、意大利及諾曼底的入侵行動。皇家海軍同時對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盟軍艦船進行護航,保護其不受空中、水面及潛艇攻擊。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即於1943年一次對護航船隊的攻擊中被擊沉。戰爭結束時皇家海軍總艦船數超過4,800艘,位居世界第二[65]。
年份[66] | 潛艇 | 航空母艦 | 兩棲突擊艦 | 水面攻擊艦艇 | 掃雷艦 | 巡邏艇 | 總數 | ||||||||
---|---|---|---|---|---|---|---|---|---|---|---|---|---|---|---|
總數 | 彈道導彈潛艇 | 攻擊型核子潛艇 | 攻擊型潛艇 | 總數 | 航空母艦 | 輕型航空母艦 | 總數 | 巡洋艦 | 驅逐艦 | 巡防艦 | |||||
1960 | 48 | 0 | 0 | 48 | 9 | 6 | 3 | 0 | 145 | 6 | 55 | 84 | 202 | ||
1965 | 47 | 0 | 1 | 46 | 6 | 4 | 2 | 0 | 117 | 5 | 36 | 76 | 170 | ||
1970 | 42 | 4 | 3 | 35 | 5 | 3 | 2 | 2 | 97 | 4 | 19 | 74 | 146 | ||
1975 | 32 | 4 | 8 | 20 | 3 | 1 | 2 | 2 | 72 | 2 | 10 | 60 | 43 | 14 | 166 |
1980 | 32 | 4 | 11 | 17 | 3 | 0 | 3 | 2 | 67 | 1 | 13 | 53 | 36 | 22 | 162 |
1985 | 33 | 4 | 14 | 15 | 4 | 0 | 4 | 2 | 56 | 0 | 15 | 41 | 45 | 32 | 172 |
1990 | 31 | 4 | 17 | 10 | 3 | 0 | 3 | 2 | 49 | 0 | 14 | 35 | 41 | 34 | 160 |
1995 | 16 | 4 | 12 | 0 | 3 | 0 | 3 | 2 | 35 | 0 | 12 | 23 | 18 | 32 | 106 |
2000 | 16 | 4 | 12 | 0 | 3 | 0 | 3 | 3 | 32 | 0 | 11 | 21 | 21 | 23 | 98 |
2005 | 15 | 4 | 11 | 0 | 3 | 0 | 3 | 2 | 28 | 0 | 9 | 19 | 16 | 26 | 90 |
2010 | 12 | 4 | 8 | 0 | 3 | 0 | 3 | 3 | 24 | 0 | 7 | 17 | 16 | 23 | 78 |
2015 | 10 | 4 | 6 | 0 | 0 | 0 | 0 | 3 | 19 | 0 | 6 | 13 | 15 | 22 | 69 |
2020 | 11 | 4 | 7 | 0 | 2 | 2 | 0 | 2 | 19 | 0 | 6 | 13 | 13 | 24 | 69 |
伊利沙白女皇級航空母艦2017年12月7日正式服役。兩艘航母價值七十億英鎊,排水量達65,000噸,她們將搭載F-35閃電II攻擊戰鬥機,取代現役的海鷂戰鬥攻擊機。於2003及2004年間兩艘海神之子級(Albion class)船塢登陸艦相繼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大大提升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兩棲作戰能力。
航空母艦
截至2024年共有6艘45型驅逐艦及11艘23型護衛艦在役。此外,皇家海軍規劃將於2020年代中以8艘26型巡防艦及5艘31型巡防艦取代23型護衛艦,並建造更新的32型巡防艦彌補數量不足,2030年代以8艘83型驅逐艦取代45型驅逐艦。
艦級 | 艦名 | 舷號 | 服役 | 噸位 | 類型 | 母港 | 備註 |
---|---|---|---|---|---|---|---|
45型驅逐艦 | HMS Daring (勇敢號) | D32 | 2009 | 8,500噸 | 飛彈驅逐艦 | 樸資茅斯海軍基地 | |
HMS Dauntless (無畏號) | D33 | 2010 | 8,500噸 | [67] | |||
HMS Diamond (鑽石號) | D34 | 2011 | 8,500噸 | [68] | |||
HMS Dragon (龍號) | D35 | 2012 | 8,500噸 | ||||
HMS Defender (衞士號) | D36 | 2013 | 8,500噸 | [69] | |||
HMS Duncan (鄧肯號) | D37 | 2013 | 8,500噸 | [70] | |||
23型巡防艦 | HMS Argyll (阿蓋爾號) | F231 | 1991年5月 | 4,900噸 | 飛彈巡防艦 | [71] | |
HMS Lancaster (蘭卡斯特號) | F229 | 1992年5月 | 4,900噸 | [72] | |||
HMS Iron Duke (鐵公爵號) | F234 | 1993年5月 | 4,900噸 | [73] | |||
HMS Montrose (蒙特羅斯號) | F236 | 1994年6月 | 4,900噸 | [74] | |||
HMS Westminster (西敏號) | F237 | 1994年5月 | 4,900噸 | [75] | |||
HMS Northumberland (諾森伯蘭號) | F238 | 1994年11月 | 4,900噸 | [76] | |||
HMS Richmond (里士滿號) | F239 | 1995年6月 | 4,900噸 | [77] | |||
HMS Somerset (薩默塞特號) | F82 | 1996年9月 | 4,900噸 | [78] | |||
HMS Sutherland (薩瑟蘭號) | F81 | 1997年7月 | 4,900噸 | [79] | |||
HMS Kent (肯特號) | F78 | 2000年6月 | 4,900噸 | [80] | |||
HMS Portland (波特蘭號) | F79 | 2001年5月 | 4,900噸 | [81] | |||
HMS St Albans (聖奧爾本斯號) | F83 | 2002年6月 | 4,900噸 |
艦級 | 艦名 | 舷號 | 服役 | 噸位 | 類型 | 母港 | 備註 |
---|---|---|---|---|---|---|---|
河級巡邏艦 | |||||||
第一批次 | |||||||
HMS Mersey (梅西河號) | P283 | 2003 | 1,700噸 | 巡邏艦 | [82] | ||
HMS Severn (塞文河號) | P282 | 2003 | 1,700噸 | [83] | |||
HMS Tyne (泰恩河號) | P281 | 2003 | 1,700噸 | [84] | |||
第二批次 | |||||||
HMS Forth (福斯河號) | P222 | 2018 | 2,000噸 | 巡邏艦 | |||
HMS Medway (麥德威號) | P223 | 2019 | 2,000噸 | ||||
HMS Trent (特倫特河號) | P224 | 2020 | 2,000噸 | ||||
HMS Tamar (塔馬河號) | P233 | 2020 | 2,000噸 | ||||
HMS Spey (斯佩河號) | P234 | 2021年1月 | 2,000噸 |
核子動力潛艇目前正進行更新,並有4艘全新設計的機敏級核潛艇服役中,3艘建造中。新型的潛艇比上一代的特拉法加級核子潛艇更巨型,下潛時重量可達七千八百噸。2006年12月,當局表示有意以新型潛艇取代4艘現役的先鋒級核潛艇,並將於2028年完成更新,英國將繼續維持一支具有發射潛射核導彈能力的核子潛艦隊。
位於康沃爾郡托波因特的雷利號訓練基地為新入伍軍人的基礎訓練設施。位於德文郡達特茅斯的不列顛尼亞皇家海軍學院(Britannia Royal Naval College)則是海軍軍官的基礎訓練機構。海軍人員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常規勤務,包括可參與指揮任務的軍官;二為其他類別,包括皇家海軍工兵、醫務兵及後勤官(原稱補給官)。現今軍官有多種軍服,包括藍色和白色。1917年女性獲准加入皇家海軍,皇家女子海軍(Women's Royal Naval Service;WRNS)建立,但該部隊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宣告廢除。1939年皇家女子海軍重新建立,並一直運作直至1993年官方決定將女性完全整合入皇家海軍組織結構中。今日對女性服勤的唯一限制是她們無法在皇家海軍陸戰隊中服役(但可加入陸戰樂隊)。
截至2015年1月1日,海軍(皇家海軍及皇家海軍陸戰隊)現役人數約為32,880人[85],海上預備役(皇家海軍預備役及皇家海軍陸戰預備役)3,040人[86],總人數約為35,920人。除現役之外,所有前現役人員在必須時亦可徵召入伍,稱現役預備役。2002年海軍總現役預備役人數為26,520人,其中13,720人服役於皇家艦隊預備役[87]。2013年4月以來的海軍出版物不再將現役預備役總人數,而僅公布皇家艦隊預備役中的現役預備役人數[88]。2013年這一數目為7,960人[89]。總人員數目不包括大學皇家海軍訓練隊(相當於儲備軍官訓練團)。
皇家海軍的大型艦隊單位包括船塢登陸艦及航空母艦。現役兩艘航空母艦為(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及威爾斯親王號航空母艦 (R09)),這些艦船主要在特遣任務中承擔主力艦或艦隊旗艦職責;現役兩艘船塢登陸艦為(白島號和堡壘號),這些艦船主要負責進行兩棲作戰,但亦可參與人道援助及其他任務。
皇家海軍輔助艦隊擁有三艘船塢登陸艦,均為貝級登陸艦,2006年至2007年生產四艘,其中一艘於2011年被出售給澳大利亞皇家海軍[90]。2006年11月,第一海務大臣喬納森·班德上將稱:「這些艦船表明皇家海軍的戰鬥能力獲得了重大的提升。」[91]
卓越號為伊莉莎白女王級服役前,最後一艘在皇家海軍中服役的航空母艦。在2010年海鷂GR9攻擊機退役後[92],在海洋號進行整修時卓越號成為兩棲攻擊艦;而在海洋號回歸後,卓越號於2014年8月28日正式退役[93]。兩艘更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正在建造中,其成本預計達60億英鎊(原先預計成本的兩倍)[94],排水量70,600噸,計劃於2018年進行飛行測試。兩艘航空母艦都將搭載短距起飛垂直着陸機型的F-35閃電II戰鬥機。媒體猜測其中一艘將處於「長期準備」狀態或被出售給盟友以提供「持續航空母艦攻擊能力」[95],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於2014年威爾士北約峰會上稱兩艘航空母艦都將進入現役[96]。
由導彈驅逐艦和巡防艦共同組成的護航艦隊為皇家海軍的傳統粗活承擔者[97]。截至2014年1月,現役艦船包括6艘45型驅逐艦和13艘23型護衛艦。其主要職責為為大型主力艦進行護航,保護其免受空中、水面及水下威脅侵擾;其他職責包括承擔皇家海軍在全球的其他任務,如反毒、反海盜及提供人道援助。
全部六艘45型驅逐艦均已完工並正在服役,鄧肯號於2013年9月入伍,為最近且最後一艘服役的45型艦[98]。45型艦取代了原先的42型驅逐艦,主要設計用於反空和反導目的,皇家海軍稱其任務為「保護艦隊免受空中攻擊」[99]。其裝備了PAAMS(主防空導彈系統;亦稱海蛇),整合防空武器系統,包括SAMPSON和S1850M長距離雷達及阿斯特15和30型導彈[100]。
最初有16艘23型巡防艦加入皇家海軍,其中最後一艘為聖奧爾本斯號,2002年6月開始服役。2004年國防開支報告宣布其中三艘將提前退伍以減少開支;三艘艦船最終出售給智利海軍[101]。2010年戰略防禦和安全報告稱其餘13艘艦船日後將為全球作戰艦艇取代[102]。
1990年代初,皇家海軍擁有兩個級別的離岸巡邏艦,海島級和較大的城堡級。1997年官方決定以三艘更大的河流級離岸巡邏艦取代之。這三艘船為沃斯珀·桑尼克羅夫特所有,在2013年前由此企業租賃給皇家海軍。在這一合同之下,海軍可使用這一系列艦船,企業則提供技術支持。2007年7月一艘改造的河級巡邏艦克萊德號開始服役,並成為福克蘭群島的護衛船。2013年11月,官方宣布三艘新的可搭載灰背隼直升機的巡邏艦將自2017年起開始服役。三艘河級巡邏艦是否將被取代,現今仍然不明[103]。2014年10月,國防部宣布三艘巡邏艦名稱將為福斯號、梅德韋號級特倫特號[104]。
皇家海軍的最大巡邏艦為保護者號,為一南極巡邏艦,負責執行英國南極測量職責。
皇家海軍反雷艦船包括七艘桑當級掃雷艇和八艘亨特級反雷艇。亨特級艇結合了傳統的掃雷和探雷功能。若有需要,桑當級和亨特級艇均可承擔離岸巡邏艦職責。斯科特號為海洋測量船,排水量13,500噸,為皇家海軍最大的艦船之一。其他測量船包括兩艘回聲級多功能艦船(2002年和2003年開始服役)及拾穗者號,其中後者排水量約20噸,為皇家海軍現役的最小艦船。
海軍潛艇隊為皇家海軍的潛艇組成部分,有時亦稱「沉默的艦隊」(Silent Service)[105],於1901年建立。1982年福克蘭戰爭時征服者號擊沉貝爾格拉諾將軍號,由此稱為首艘擊沉水面艦船的核動力潛艇。今日的潛艇隊包括彈道導彈潛艇及水面潛艇,所有潛艇均為核動力驅動。
皇家海軍目前擁有四艘前衛級彈道導彈潛艇,每艘潛艇排水量近16,000噸,裝備三叉戟II型導彈(裝備核武器)及旗魚魚雷。2006年12約,英國政府建議以一新級別的四艘彈道導彈潛艇取代前衛級,自2024年開始。這一級別潛艇將保障英國維持一支具備發射核武器能力的彈道導彈潛艇艦隊[106]。
現今共有六艘艦隊潛艇服役,包括一艘特拉法加級潛艇和五艘機敏級潛艇,另有兩艘建造中。特拉法加級潛艇潛伏排水量約達5,300噸,裝備戰斧巡航導彈及旗魚魚雷。機敏級潛艇排水量7,400噸[107],裝備更大量的戰斧巡航導彈和旗魚魚雷。四艘機敏級潛艇計劃日後服役並取代剩餘的特拉法加級潛艇。機警號為最近一艘服役的機敏級潛艇[108]。
在2010年戰略防禦和安全報告中,英國政府重申計劃獲取七艘機敏級潛艇[109]。
艦隊航空兵(Fleet Air Arm),簡稱艦航兵(FAA),為皇家海軍中的海軍航空兵,其歷史可追溯至1912年的英國皇家飛行隊。艦隊航空兵2010年-2018年期間僅運作直升機,包括奧古斯塔偉士蘭灰背隼、奧古斯塔偉士蘭野貓、偉士蘭海王及韋斯特蘭山貓直升機。
2010年聯合部隊海鷂和海鷂GR7/GR9退役後,艦隊航空兵當時並無定翼飛機。海軍希望同皇家空軍協同使用F-35閃電II戰鬥機B型,英國皇家海軍第809海軍航空中隊計劃將成為首個使用這一機型的艦航兵單位[110]。F-35B將為海軍最新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搭載,2018年開始進行飛行訓練。
皇家海軍陸戰隊為兩棲專職輕裝步兵突擊隊,擁有在國王陛下政府需求時迅速部署執行海外軍事和外交任務的能力[111]。皇家海軍陸戰隊組織為一個高機動性的輕裝步兵旅(第三突擊旅)及一定數量的獨立編隊,包括第一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組、第四十三皇家海軍陸戰隊突擊艦隊保護組及一個為特種部隊支援小組服務的連。海軍陸戰隊可在任何環境和氣候條件下執行任務,但其特長及訓練主要集中於兩棲作戰、極地作戰、山地作戰、遠征作戰及為英國快速反應部隊服務。
皇家海軍陸戰隊參加了一系列的戰事,時常同英國陸軍一併行動,其中包括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近年海軍陸戰隊亦部署參與遠征作戰,如福克蘭戰爭、海灣戰爭、波斯尼亞戰爭、科索沃戰爭、塞拉利昂內戰、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皇家海軍陸戰隊與盟國的海軍陸戰隊具有緊密的聯繫,尤其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荷蘭皇家海軍陸戰隊[112] [113]。
皇家海軍的名義領袖為海軍最高上將,此職位暫時懸空。而在1964年至2011年間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擔任這一職位[116],作為英國君主同時亦任英國三軍總司令[117]。海軍軍職首長為第一海務大臣,上將軍銜,亦為英國國防委員會成員。國防委員會將海軍管理職責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國防大臣領銜,而海洋軍事部則領導海軍部,由海軍軍官及國防部文官組成。這些機構辦公地均位於倫敦國防部總部大樓。第一海務大臣亦為海軍總參謀長,由海軍參謀部支持。
艦隊司令負責在政府有需求時供給軍艦、潛艇及飛機。其權力通過位於樸茨茅斯優異號上的海軍司令部行使。作戰指揮部位於倫敦諾斯伍德的諾斯伍德指揮部;此地同時還是英軍的常設聯合指揮部及北約區域指揮部諾斯伍德盟軍海洋指揮部。
皇家海軍是英國三軍中首個將人員及訓練指揮(首要人事官負責管理)、作戰和政策指揮整合的部門。2005年艦隊總司令部與海軍內務司令部合併成為艦隊司令部,2008年更名為海軍司令部。合併後第二海務大臣繼續擔任首要人事官。
艦隊作戰的支援情報由國防部國防情報組及其他一些情報部門提供。
皇家海軍目前在英國境內運營三個海軍基地:朴次茅斯、克萊德及普利茅斯德文港,其中德文港為英國及西歐規模最大的海軍基地[118]。每個海軍基地擁有一個艦隊指揮部,由一名海軍准將領銜(克萊德則由一名上校領銜),負責為艦隊中的艦船和潛艇提供行動力。皇家海軍陸戰隊第三突擊旅由一名准將領銜,駐於普利茅斯。歷史上皇家海軍在全球各地均設有皇家海軍船塢[119],在船塢中海軍船隻進行檢修和改造。今日皇家海軍只運營四個船塢:德文港、法斯蘭、羅塞斯和朴次茅斯[120]。在2006年和2007年初的海軍基地報告中,國防大臣德斯·布朗稱所有海軍基地將繼續運營,但在人力上將有所裁減[121]。
未來皇家海軍軍官的訓練機構為不列顛尼亞皇家海軍學院,位於德文郡達特茅斯附近。海員的訓練機構則為康沃爾郡托波因特的雷利號訓練基地,位於德文港海軍基地附近。
許多海軍人員同國防部及國防裝備與保障局有僱傭關係,或是參與同英國陸軍和皇家空軍進行的交換項目。少數人員亦同其他政府部門或盟軍艦隊進行交換,如美國海軍。皇家海軍亦將其人員派往海外基地以及世界各地以支援當前軍事行動和部署。十九人目前駐於直布羅陀以支援皇家海軍唯一常駐海外的分艦隊——直布羅陀分艦隊。少數人員駐於福克蘭群島的東海灣軍港及快活嶺皇家空軍基地。還有一定數量的人員駐於迪戈加西亞島、邁阿密、新加坡、迪拜及其他地點[122]。
2014年12月6日,英國外交部宣布其將擴建位於巴林的英國海軍設施,以支援部署於波斯灣的大型皇家海軍艦船,擴建完成後這一設施將成為英國自1971年撤離後首個位於蘇伊士以東的常設軍事基地。該基地預計將能夠容納45型驅逐艦和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123][124][12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