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毓麟(1894年—1933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軍事人物,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唐馬寨鎮螞蜂泡村人,東北軍12旅635團上校團長。1933年3月,白毓麟在古北口與日軍交戰時身亡,終年39歲。
生平
1919年,白毓麟畢業於東北講武堂,遂入東北軍。1931年初,蔣介石打算調白毓麟到江西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由於白毓麟的父親白永貞是張學良的文學老師,加之白毓麟和張學良同時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第十期,因此兩人私交公誼甚厚。在張學良從中斡旋下,白毓麟留在了東北。
白毓麟一開始駐扎在防興城,九一八事變後跟隨張學良撤到關內,駐防豐臺南苑。1933年,長城戰役爆發,白毓麟向張學良請戰並給父親白永貞寫信:「戰陣無勇非孝也,寧可馬革裹屍也不遭亡國之恨,即戰死,與國與家無遺憾。」1933年3月6日,白毓麟率所屬部隊2000餘名官兵,奔赴古北口前線,3月8日即投入戰鬥,與日本關東軍連續激戰三天三夜,於3月11日上午10時,遭日機轟炸身亡。關麟征、杜聿明和鄭洞國緊急增援,但抵擋不住擁有飛機、重炮、坦克的關東軍,僅一天一夜就敗下陣來,古北口長城隨之失守。[1]
後事
長城戰役結束後,張學良親筆題寫"為國干城"四個字,制匾派人送給白毓麟家屬。日本投降後,白毓麟的部下喬秀山(時為東北軍上校團長)將其靈柩用火車送回故鄉螞蜂泡村,1947年將其安葬在村西泡子沿。
1985年春,遼寧省人民政府追認白毓麟為革命烈士。1995年為其立碑,碑額刻"國有干城"四字,碑陽楷書"革命烈士白毓麟之墓",碑陰記白毓麟生平。[2]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向白毓麟後人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明書。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