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令鸕(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又名白令鸕鶿或眼鏡鸕鶿,是已滅絕的鸕鶿,分佈在白令島及科曼多爾群島。阿拉斯加阿姆奇特島的發現[2]卻是誤認了角鸕鶿的遺骸。[3]
白令鸕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鰹鳥目 Suliformes |
科: | 鸕鶿科 Phalacrocoracidae |
屬: | 海鸕鶿屬 Urile |
種: | †白令鸕 U. perspicillatus
|
二名法 | |
†Urile perspicillatus Pallas, 1811
| |
異名 | |
|
2018年在日本發現距今12萬年前的白令鸕化石,表明該物種在史前時代有更廣泛的分布。[4]
白令鸕最初是由喬治·斯特拉於1741年在維他斯·白令的第二次堪察加半島探索中發現。他形容白令鸕是一種體型大及醜陋的鳥類,而且差不多不懂得飛行,不過實際上是很少飛行而非體質上的不能。白令鸕重12-14磅,一隻足以供三人吃用。雖然鸕鶿出名不可口,但斯特拉卻指白令鸕很可口,尤其是以當地原住民的烹飪方法。[5]
除了知道白令鸕是吃魚類外,差不多沒有其他的資料。隨著探索者不斷來捕獵白令鸕作食物及取其羽毛後,牠們的數量大幅的下降。最後發現白令鸕是於1850年的白令島的西北端。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