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培養(Viral Culture)將病毒樣本置於它能感染的不同細胞系,以測試其感染能力的實驗室技術。如果細胞出現變化,即出現「致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則可以說培養結果是陽性的[1]

傳統的病毒培養選用易於感染的生命體或合適的活細胞,分為動物接種、雞胚培養、組織培養。

  • 動物接種:可選用的動物有小鼠、倉鼠、豚鼠、大鼠、土撥鼠、鼴鼠、家兔、恆河猴、獼猴、狨猴、雪貂、樹鼩、雞、犬、豬、牛。接種途徑有口服、鼻內、皮內、皮下、腦內、腹腔、靜脈。目前較少用此法培養病毒,僅於研究病毒致病性、初次分離確定病原、疫苗與新藥評估時使用。
  • 雞胚培養:不同病毒會在雞胚不同部位增殖,可用的構造有絨毛尿囊膜、羊膜腔、尿囊腔、卵黃囊、雞胚頭部。接種病毒後,須將蛋殼開口封閉且放回孵卵箱培養。
  • 組織培養:也稱細胞培養,是將離體活組織塊或打散的組織細胞放入培養瓶及培養箱中,接種病毒後培養進而分離鑑定。可用的組織有人羊膜細胞、人胚肺成纖維細胞、人腫瘤細胞(子宮頸癌細胞、鼻咽上皮癌細胞、喉上皮癌細胞)、非洲綠猴腎細胞、中國倉鼠卵巢細胞。

傳統的病毒培養方法已經很大程度上被較新的殼小瓶培養法(shell vial culture,SV法)取代。殼小瓶培養法中,需要將樣品放置於載玻片上,再對樣品進行離心,使得細胞變爲單層。隨後,可以通過抗原檢測(比如免疫螢光英語Immunofluorescence)的方法檢測病毒的生長情況。殼小瓶培養法大大減少了檢測巨細胞病毒等生長較慢的病毒所需的時間,這也正是此方法出現的直接原因[2]。另外,殼小瓶培養法中的離心步驟增加了此方法的靈敏度,因爲在離心後病毒顆粒與細胞的距離很近,容易感染細胞。目前,對人或猴子的細胞進行實驗會用傳統的病毒培養方法,也會用較新的殼小瓶培養法。

可以通過病毒培養鑑定的人類病毒包括腺病毒巨細胞病毒腸道病毒單純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體病毒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3]。除了巨細胞病毒和鼻病毒需要使用致細胞病變作用檢測外,其餘病毒都可以通過最後一步的免疫螢光檢測[3]

參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