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盧塞恩湖邊上的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盧塞恩[1][2][註 1],又譯盧塞恩(德語:Luzern),位於德語區,是瑞士中部盧塞恩州的首府,位於琉森湖畔。盧塞恩由於其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情懷成為重要的旅遊城市。
城市盧塞恩位於琉森湖的西北岸,位於羅伊斯河的出水口。羅伊斯河將城市分為舊城區和新城區,河上的卡佩爾廊橋、六角形水塔及斯普洛耶橋將新舊城連接到一起。
此外,盧塞恩城還包含度假勝地皮拉圖斯峰、瑞吉峰及部分布爾根施托克。
盧塞恩市區面積 29.1 平方公里,其中的居住面積占 44.2%,農業用地占 30.2%,森林面積占23.7%,無法利用的土地占1.9%。
盧塞恩城的創立時間至今也未能確定。很可能已經在古羅馬或甚至更早時期就出現了小的人類定居點。[3]
一千三百多年前,盧塞恩是琉森湖畔的一個小漁村。
大約750年,本篤會聖萊奧德伽爾(Saint Leodegar)修道院於此建立,此後盧塞恩便逐漸發展起來。
13世紀,阿爾卑斯山的聖哥特哈德通道 (St. Gotthard Pass) 開闢後,盧塞恩成為跨越阿爾卑斯山轉運貨物的重要商鎮。
1291年,盧塞恩被哈布斯堡王朝侵占。
1332年,盧塞恩加入瑞士聯邦。
在反宗教改革運動中,盧塞恩是天主教的堡壘,耶穌會以此為基地對抗加爾文主義。
1653年,盧塞恩成為農民反貴族運動的中心。
1798年 - 1803年,盧塞恩成為拿破崙赫爾維蒂共和國的首都。
1841年, 盧塞恩脫離瑞士聯邦獨立,並成為其後1847年獨立聯盟(Sonderbund)戰爭的導火索。
1848年,盧塞恩重新加入瑞士聯邦。186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該州40%的人口仍然從事農業生產。
20世紀,盧塞恩的人口增長仍然十分緩慢,明顯低於周邊都會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1981年,盧塞恩連通A2高速公路。2007年,盧塞恩與利陶相繼以微弱的優勢通過了合併的公民投票,2010年兩市完成合併,使盧塞恩的人口到達75000人。雖然盧塞恩有意繼續合併附近的小型城鎮,但相繼遭到了拒絕和反對。
盧塞恩的立法機構是盧塞恩市大議會(德語:Grosser Stadtrat),一共有48個席位,每四年舉行一次選舉。最近的一次是在2020年3月。目前大議會中席位分配如下:
盧塞恩的行政機構是盧塞恩市(執行)議會(德語:Stadtrat),議會由五名議員組成。每名議員同時負責一個部門。現任議員是[4]:
盧塞恩鄰於琉森湖,又稱四森林州湖(德語:Vierwaldstättersee)(圖一),湖水面積很大,被群山環繞,湖上遊輪及小艇穿梭,是度假勝地。
聖萊奧德伽爾教堂(德語:St. Leodegar im Hof)(圖二)位於琉森湖邊山腳下,始建於735年,1633年翻修並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
從盧塞恩湖上乘船到Alpnachstad,再乘登山電車可達皮拉圖斯峰(德文:Pilatus)(圖三)。
羅伊斯河(德語:Reuss)流經盧塞恩,其源頭即是琉森湖。河上有一條建造於1333年的木橋,叫卡佩爾廊橋(德語:Kapellbrücke),又稱教堂橋(圖四),全長204米;其全由木板建成,上有蓋頂,蜿蜒河上,有如一條水上長廊。橋內一幅幅圖畫描繪十七世紀時盧塞恩的故事。行人過橋,半路行經一座六角形水塔,原本是13世紀的古堡。板橋和古堡是盧塞恩最著名的標誌。1993年,卡佩爾廊橋曾發生火災,現已重新修復。
位於卡佩爾廊橋的下游不遠處有一條建於1408年的斯普洛耶橋,橋上懸掛17世紀Kaspar Meglinger所作的一系列中世紀繪畫,名為「死亡的舞蹈」。1568年橋中央加蓋一座小禮拜堂。
盧塞恩古城在羅伊斯河北面的小山坡上,現存城牆、城門塔樓和四座瞭望塔。
獅子廣場(德文:Löwenplatz)附近的公園中有一座丹麥雕刻家伯特爾·托伐爾德森製作的垂死獅子像(德語:Löwendenkmal)(圖五)。作品刻畫了一隻受傷的獅子,紀念法國大革命時,在巴黎杜樂麗宮犧牲的850名瑞士僱傭兵。馬克·吐溫稱這是世界上最讓人悲傷和感動的一塊石頭。
(註:來源[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