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珍珠橋慘案是1931年中國學生運動史的高潮。九一八事變後發生連綿三個月的九一八學潮,至12月17日南京共3萬餘學生遊行,學生不滿《中央日報》12月16日刊登評論指責學生由中國共產黨幕後支持,[1][2]大肆破壞報館。[2]首都衛戍司令部軍警搜捕,7名學生跳後窗躍入珍珠河內,其中楊桐恆被刺刀刺傷後跌入河裡身亡。[2]
翌日南京各校提早放寒假,1931年的中國學生運動告一段落。翌日國民革命軍包圍國立中央大學,把外地學生押到下關火車站送回原籍。[3]
1931年九一八學潮發展到12月15日,3萬餘學生到外交部(今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和國民黨中央黨部(今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示威抗議,木棍搗毀外交部門窗,將官員毆成重傷。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派兩名中央委員——蔡元培(前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和陳銘樞(首都衛戍司令)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接見學生。[4]學生對兩人辯解極不滿意,將陳銘樞踢傷,蔡元培被劫走拖行受傷。[5]于右任出面釋放學生。[5]
12月17日,各地3萬餘學生在南京市大遊行。[3]先從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2])整隊出發,經中山路、鼓樓、湖南路,過外交部(今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到國民黨中央黨部(今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下午3時,遊行至珍珠橋,學生不滿《中央日報》12月16日刊登評論指責學生由中國共產黨幕後支持,大肆破壞報館。[1][2]「平滬學生千餘人搗毀中央日報大門、經理部、編輯部、排字房、機器房,繼則縱火焚燒報館,文件賬冊家具材料悉行付丙,且強阻消防隊撲救,為此擊傷工友10餘人。」[6]
下午4時許,首都衛戍司令部鎮壓。「7名學生跳後窗躍入珍珠河內,其中,上海文生氏英文專科學校學生楊桐恆頭部、胸部被刺刀刺傷後,跌入珍珠河裡壯烈犧牲」。[2]學生撈起屍體,勒着白帽邊哭邊走。[5]
南京各校提早放寒假,[2]18日凌晨軍隊包圍國立中央大學,[3]連嚇帶趕地學生說「願意回去的站在這邊,不願回去的站到那邊」,[5]最終外地學生被押到下關火車站送回原籍。[3]
死傷和拘捕數方面,「行兇罪犯62人拘捕,其中38名滬生因系脅從,經訊問即行釋放,餘25名北平學生交法院也從輕發落,事件中僅1名去排字房搗亂的學生,聞憲兵開到,越窗跳河溺斃」[6],另一種表述為「1名學生當場被打死,30多人受重傷,60多人被捕」[2]。死者楊桐恆(1906-1931),四川宣漢人,葬於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園。[7]
1981年吉林大學馬列主義理論教研部邵鵬文教授評價「它給國民黨反動統治及其不抵執政策以尖銳揭露和沉重打擊,……具有光榮鬥爭傳統的青年學生,並沒有被蔣介石的屠刀所嚇倒。此後,全國學生運動在白色恐怖下,逐步朝着同工農民眾與武裝鬥爭相結合的正確方向深入發展。」[1]
2002年香港文匯報前副社長周奕控訴1931年血腥鎮壓,[8]2005年國民黨籍抗日軍官孫元良中將反駁,指控當年學生只敢抗議不敢上戰場,又指控學生總指揮在汪偽漢奸政府充任要職:「(12月15日和17日)如此搗毀機關、阻斷交通、毆傷官吏、搶劫汽車、私逮刑訊的刑事罪行,是任何國家任何政府都不能容忍的。職業學生的背後有黑手操控,意圖擾亂首都治安,為日本尋釁製造機會。蔣委員長會晤示威學生時,答應讓他們開赴前線抗日,然志願參軍者僅百份之一,由此可見那些學生來歷之可疑。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學生不敢上戰場,也不敢向日本使領館抗議,反而搗毀中國政府機關,毆打中國官吏,這不是漢奸行為又是什麼呢?這批騷動學生的總指揮等數人,日後都在汪偽漢奸政府充任要職。」[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