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尊稱大王,在秦朝以前是一國君主的稱呼,是最高統治者。原來是天下共主的「天子」獨用的稱號,如「周武王」,後來較強大的諸侯也紛紛自稱、互稱爲王。自秦始皇稱「皇帝」後,「王」成為地位僅次於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諸侯的稱呼。從西漢開始,沿用秦代爵位,另增設王爵皇室成員,可封國自治。至清代,王爵已成一種榮譽上的爵位,沒有封地。

中國秦朝以前時期,「王」可以指天子,也可以為封國諸侯最高統治者的封號,也可以是對抗中原朝廷的地方割據勢力的最高統治者的自稱。

漢朝及其後,「王」為封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但必須有中原王朝皇帝賜封,否則「自立為王」,屬於反叛朝廷,必將遭到朝廷征伐。如五代十國楚國儘管為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創建者馬殷一直自稱節度使,直至天成二年(927年)後唐正式冊封為「楚王」;秦朝未年,南海郡尉趙佗創立南越國自稱「武王」,劉邦建立漢朝後,派使者說服趙佗臣於漢朝,之後劉邦賜封趙佗「南越王」。

太平天國,王既是最高君主的稱號,也是爵位封號。洪秀全《原道覺世訓》中提出「皇上帝」為唯一之「」,連耶穌也不敢稱帝,凡人更不可僭越[1]。他建立太平天國後,不用「皇帝」稱號,自稱為「天王」,其他重要領導人分別稱為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後來「王」變成隨意分封的爵位,封王者超過兩千。請參見太平天國王號列表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軍閥混戰,地方勢力割據,當中有綽號為"王"者,如奉系軍閥張作霖即為「東北王」。建國初期的地方分裂最終導致民國政府北伐戰爭以統一全國。

同時,在中國自漢朝以來對皇族、功臣的封號,不一定為封國的統治者稱為王。

學術上的概念,研究上對諸侯封國、地方割據勢力、反叛組織的最高統治者的統稱,不一定被朝廷冊封,地方割據勢力多都自立為王。

參考文獻

另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