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雱(1044年—1076年),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名臣王安石的長子。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5年3月11日) |
生平
王雱天資敏慧,被譽為神童,五歲時,父親的朋友送來一隻獐和一隻鹿,那位朋友聽聞王雱聰明過人,問道:「何者是獐?何者為鹿?」王雱從來都沒見過這兩種動物,卻巧妙地回答說:「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治平四年(1067年)中進士。熙寧四年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後與呂惠卿同時編修《三經新義》。王安石變法時成為父親的助手。後因推行新法受阻,憂憤成疾,只活了33歲,以英年早逝,存世的詞作有二首。
野史記載
王雱在野史中記載頗多。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云:「宋王荊公之次子名雱,為太常寺太祝,素有心疾,娶同郡龐氏女為妻。逾年生一子,雱以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竟以悸死,又與妻日相鬥哄,荊公知其子失心,念其婦無罪,欲離異之,則恐其誤被惡聲;遂與擇婿而嫁之。」《古今詞話》、魏泰《東軒筆錄》也有類似的記載。野史記載為誤傳,應是王安石次子王旁與龐氏的事例;可能是反對變法者將王旁事例轉嫁與王雱。
王安石長子王雱與妻子蕭氏,只有生一位女兒,在王雱早逝後,被蕭氏扶養長大,嫁呂安中。
劉成國,〈 稀見史料與王安石後裔考〉:「由於雱、旁字形、字音相近,王安石二子的事跡經常被混而為一。同時,由於對熙寧變法持反對、批評的立場,許多筆記小說也蓄意將王雱、王旁事跡相混,並對王雱多有誣衊。這些筆記中的不實記載有些被《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等採納,南宋以後以「信史」的面目出現,或者演繹成更為通俗的話本、小說素材,構成了南宋以後否定、醜化王安石及熙寧變法這一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一環。」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