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內戰(又稱鑽石戰爭)始於1991年,由福迪·桑科領導下的革命聯合陣線(聯陣)聯合查爾斯·泰勒的利比里亞民族愛國陣線發動,旨在推翻時任總統約瑟夫·莫莫。莫莫政府雖然在1992年被成功推翻,但戰爭仍膠着地繼續進行且長達11年。戰爭造成5萬人死亡並導致超過200萬人(超過塞拉利昂三分之一人口)流離失所。鄰近國家成為了接待因躲避戰爭而產生的大批難民的地方。戰爭於2002年1月18日正式宣布結束。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10月15日)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8年10月15日) |
塞拉利昂內戰 | |||||||
---|---|---|---|---|---|---|---|
塞拉利昂戰時地圖 | |||||||
| |||||||
參戰方 | |||||||
塞拉利昂 英國 白俄羅斯[3] |
革命聯合陣線 利比里亞愛國陣線 武裝部隊革命委員會 WSB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艾哈邁德·泰詹·卡巴 塞繆爾·欣加·諾曼 瓦倫丁斯特拉瑟 所羅門·穆薩 戴維·J·理查茲 托尼·布萊爾 |
福迪·桑科 約翰尼·保羅·科羅馬 薩姆·博卡里 Foday Kallay 查爾斯·泰勒 | ||||||
兵力 | |||||||
塞拉利昂政府軍: 6150人(1992年)[4] 5000-6000人(1995年)[5] 12000-18000人(1996年)[5] 14000人(1997年)[5][6] 15000人(1998年)[5] 3000-8000人(1999年)[5] 10000-15000人(2000年)[5] 13000-14000人(2002年)[7] 聯合國特派團: 20000人(2000年)[8] 17000人(2002年)[7] 5000人(2004年)[9] 卡馬約: 10000-37000人(1997年)[5] 20000人(2002年)[10] 西非監測組部隊: 10000-15000人(1998年)[5] 12000人(1999年)[5] 英軍: 800人(2000年)[5] 南非傭兵團: 150-200人(1995年)[11][12] 3500人(1996年)[13] |
叛軍: 15000人(1998年)[5] 45000人(1999年)[5] 革命聯合陣線: 2000[5] 約15000人(1995年)[11] 2000-4000人(1996年)[5] 3000-5000人(1997年)[5] 6000人(1999年)[14] 15000人(2000年)[5] 10000人(2002年)[15] 武裝部隊革命委員會: 8000-14000人(1997年)[5] 2000-4000人(1998年)[5] WSB: 400人(2000年)[16] | ||||||
傷亡與損失 | |||||||
5萬人死亡 200萬人流離失所 |
戰爭初期,聯陣控制了塞拉利昂東部和南部的大片地區,而這些區域正是該國鑽石的出產地。政府的腐敗和鑽石生產的分裂實際上促成了1992年全國臨時執政委員會(National Provisional Ruling Council)的軍事政變,施特拉塞爾擔任國家元首。1993年年底,塞拉利昂軍成功地將叛軍推至利比里亞邊境,但不久後聯陣在休整後將戰鬥繼續。1995年,一家名為行動後果(Executive Outcomes)的南非軍事公司,被僱傭來與聯陣對抗。一個民選政府在1996年3月成立,並使聯陣簽署和平協議。
參見
- 血鑽 (電影):2006年美國電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