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猶太人問題是19至20世紀期間歐洲社會中就猶太人的合適地位和待遇的一場廣泛辯論。這論題與其他「國族問題」的類似辯論一樣,涉及猶太人在18至20世紀的歐洲作為社會中少數群體的公民、法律、民族和政治地位。
這場辯論由來自西歐和中歐社會、受到啟蒙時代和法國大革命理想影響的政治家和作家所發起。辯論的要點包括針對猶太人的法律和經濟歧視(例如猶太人配額和種族隔離)、猶太人同化、猶太解放運動和猶太啟蒙運動等等。
從1880年代起,反猶運動一直利用此術語,並以納粹時期的用語「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達至高峰。同樣地,此論調亦被建立一個自治的猶太家園或猶太主權國家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所使用。
早於1750年左右,「猶太人問題」一詞在英國開始被人使用,在1753 年《猶太人歸化法案》相關的辯論中有提及該術語。 [1]根據大屠殺學者露西·達維多維茲的說法,基於政治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思想的冒起,西歐社會開始使用「猶太人問題」一詞以回應猶太人作為一個清晰和堅持單一性的民族的消極態度。 達維多維茲寫道:「猶太人解放運動和歐洲反猶主義的歷史填滿『對猶太人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內容。」 [2]
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這個問題繼續被法國學術界討論。1843 年,德國哲學家布魯諾·鮑威爾出版的著作《猶太人問題》(Die Judenfrage)被德國學術界討論。鮑威爾認為猶太人只有放下他們的宗教意識才能實現政治解放。他指出要達至政治解放,猶太人需要一個世俗國家。 1898 年,現代以色列的國父西奧多·赫茨爾的著作《猶太國》提倡錫安主義,指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最好是在巴勒斯坦)是「猶太人問題的現代解決方案」。 [3]
根據希伯來大學史學家奧托·德芙·卡爾卡 [4]的說法,該術語在 19 世紀德國社會討論猶太解放運動時被廣泛使用。 [1]在 19 世紀,數百篇關於這論題的文章和書籍面世,其中許多提出了諸如重新安置、驅逐或同化猶太人之類的解決方案。相反地,有數百篇反對這些解決方案的作品提供了諸如重新融合和教育之類的解決方案。然而,這場辯論無法斷定猶太人問題的起因是否更多的源於德國猶太人自身還是其反對者。
自 1860 年左右開始,這術語越來越較傾向被反猶主義者使用:猶太人在這術語下被形容是德國人民族認同和凝聚力的絆腳石,是德國人自己國家的敵人。 威廉·馬爾、歐根·卡爾·杜林、特奧多爾·弗里奇、休斯頓·斯圖爾特·張伯倫、保羅·迪·拉加德等反猶主義者宣稱這是一個無法通過融合解決的種族問題。他們強調這一點以加強他們對德國新聞、教育、文化、國家和經濟的「去猶太化」要求。他們還提議譴責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之間的通婚。他們利用這詞語將猶太人從他們所謂的社會主導地位中驅逐出去。
在 20 世紀早期和中期,納粹德國以最臭名昭著的方式利用了這術語。納粹政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進行猶太人大屠殺,實施了他們所謂的「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試圖在歐洲大陸將猶太人滅絕。 [5] [6]
在布魯諾·鮑威爾的著作《猶太人問題》(1843年)中,鮑威爾認為猶太人只有放棄他們特定的宗教意識才能實現政治解放。他認為要達至政治解放 ,猶太人需要一個世俗國家,而這樣的國家並沒有為宗教等社會地位留下任何「空間」。鮑威爾看來,這種宗教要求與「人權」理念並不相容。對鮑威爾來說,真正的政治解放需要廢除宗教。
卡爾·馬克思在他 1844 年的著作《論猶太人問題》中回應鮑威爾。馬克思反對鮑威爾的觀點,即猶太宗教的本質阻止了猶太人的同化。馬克思亦攻擊鮑威爾對「猶太人能否在政治上獲得解放」這一問題上的表述,指該表述從根本上掩蓋政治解放的本質。 [7]
馬克思以鮑威爾的論文為契機,對自由權利進行了分析。馬克思認為,鮑威爾關於在「世俗國家」中宗教將不會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突出作用的假設是錯誤的。例如,馬克思提到了宗教在美國的普遍性。與普魯士不同,美國沒有國教。在馬克思的分析中,「世俗國家」並不反對宗教,而是假定宗教。取消公民的宗教或財產資格並不代表廢除宗教或財產,而是將兩者自然化並引入一種抽象的方式去看待每個人。 [8]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超越了宗教自由問題,轉向了他對鮑威爾就「政治解放」的分析的真正關注。馬克思的結論是,雖然每個人在世俗國家中可以「政治上」自由,但他們仍然受到經濟不平等的物質限制,這一假設後來成為他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
德國社會學家維爾納·桑巴特稱讚猶太人的資本主義,並將 17 至 18 世紀的宮廷猶太人形容為融合和一體化的模範。 [9]到 20 世紀之交,這一爭論仍在廣泛討論中。法國的德雷福斯事件被反猶主義者用作證據,以增加這問題的嚴重性。在宗教和政治精英當中,有些人繼續支持歐洲的猶太人同化和政治參與;而其他人,如赫茨爾,則推動錫安主義事業,以建立一個單一的猶太國家為目標。 [10] 1880 年至 1920 年間,由於東歐的反猶騷亂持續,數百萬猶太人移民到其他地方,主要是美國和西歐,自行為猶太人問題創造了解決方案。
在納粹德國,「猶太人問題」這個術語指的是猶太人存在於德國為國家帶來了問題的信念。 1933年,兩位納粹理論家約翰·馮·雷爾斯和阿希姆·格爾克都提出透過將猶太人安置在馬達加斯加、非洲或南美洲的其他地方來解決猶太人問題。他們還討論支持德國錫安主義者的利弊。馮·雷爾斯斷言,在巴勒斯坦託管地建立猶太家園會給該地區帶來人道主義和政治問題。 [11]
1933 年阿道夫·希特勒掌權後,納粹德國開始實施越來越嚴厲的措施,旨在將猶太人從德國和(最終)整個歐洲隔離並最終驅逐出去。 [12]下一階段是通過紐倫堡法案迫害猶太人和剝奪他們的公民身份。 [13] [14]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建立國營的集中營拘留場所。 [15]最後,納粹政權實施了對猶太人的系統滅絕(大屠殺), [16]作為所謂的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5] [17] [18]
納粹政治宣傳為了操縱公眾而製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在《人類遺傳教學和種族優生基礎》中引用Eugen Fischer 、 Fritz Lenz和埃爾溫·鮑爾等人的作品。卡爾·賓登和阿爾弗雷德·奧什所著的《允許毀滅不值得活的生命》以及格哈德·基特爾提倡的偽獎學金也發揮了政治宣傳作用。在被占領的法國,維希傀儡政權建立了自己的猶太人問題研究所。
一些歐洲定居殖民國家委婉地討論了「猶太人問題」,即使在大屠殺進行中。美國著名軍官查爾斯·林德伯格在公開演講和寫作中反複使用這個詞語,例如在他 1941 年 9 月 18 日的日記(於 1970 年作為《查爾斯·A·林德伯格的戰時期刊》的一部分發表),他寫道:
邁克爾·T·弗林說他不質疑我在德梅因 [19]所說的話的真實性,但覺得提及猶太人問題是不可取的。我很難理解弗林的態度。他和我一樣強烈地認為猶太人是推動這個國家走向戰爭的主要影響原因之一。他經常這麼說,現在他也這麼說。他非常願意在一小群人中私下談論這件事。
一個主要的反猶陰謀論是指猶太人一直對媒體、銀行和政治有不當影響。基於這種陰謀論,某些團體和行動人士討論了「猶太人問題」,並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在 21 世紀初,白人民族主義者、另類右翼分子和新納粹分子使用縮寫「JQ」來指代猶太人問題。 [20] [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