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愛沙尼亞語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俄語: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羅馬化Estonskaya Sovetskaya Sotsialisticheskaya Respublika,縮寫:ЭССР / ESSR),蘇聯歷史上的第十七個加盟共和國,設立當時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在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後為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1][2]

事实速览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地位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
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1940-1941
1944-1991
格言:Kõigi maade proletaarlased, ühinege!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國歌: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
愛沙尼亞在蘇聯的位置
愛沙尼亞在蘇聯的位置
地位未被普遍承認的蘇聯加盟共和國
首都塔林
常用語言俄語,愛沙尼亞語
政府共和國
第一書記 
歷史 
• 建立
1940年7月21日
• 被納粹德國佔領
1941年7月25日-1944年5月8日
• 宣布獨立
1991年8月20日
面積
1989年45,230平方公里
人口
• 1989年
1565662
貨幣蘇聯盧布
ISO 3166碼EE
前身
繼承
愛沙尼亞共和國
東方總督轄區
愛沙尼亞共和國
关闭

愛沙尼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愛沙尼亞脫離沙俄獲得過獨立,並成立了共和國。1940年6月,蘇軍占領了波羅的海三國,7月21日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8月1日併入蘇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納粹德國占領了愛沙尼亞,1944年,蘇聯重新占領了愛沙尼亞。

1990年,愛沙尼亞宣布將國名更改為愛沙尼亞共和國,1991年,愛沙尼亞宣布正式脫離蘇聯獨立。

Remove ads

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最高蘇維埃主席

  • 沃爾德瑪爾·薩西(1940年8月25日—1941年8月12日)
  • 奧古斯特·克倫德爾(1947年3月5日—1953年1月14日)
  • 奧托·梅里馬(1953年1月14日—1955年4月5日)
  • 約瑟普·薩特(1955年4月5日—1959年4月23日)
  • 哈拉爾德·伊爾維斯(1959年4月23日—1963年4月18日)
  • 瓦伊諾·瓦利亞斯(1963年4月18日—1967年4月20日)
  • 阿諾德·庫普(1967年4月20日—1968年12月19日)
  • 伊馬爾·瓦赫(1968年12月18日—1975年7月4日)
  • 約翰內斯·洛特(1975年7月4日—1978年12月13日)
  • 尤里·蘇爾漢斯(1978年12月13日—1982年7月5日)
  • 馬蒂·佩達克(1982年7月5日—1985年3月27日)
  • 瓦爾德·羅斯瑪(1985年3月27日—1989年5月18日)
  • 埃恩-阿諾·西拉里(1989年5月18日—1990年3月29日)
  • 阿諾爾德·呂特爾(最高委員會主席,1990年3月29日—1992年10月5日)

部長會議主席

1940年8月25日—1946年3月25日稱人民委員會主席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