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河省,東北四省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於1955年7月30日撤銷該省。
此條目內容疑欠準確,有待查證。 (2013年11月13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1月13日) |
熱河省南部在抗日戰爭時為冀熱遼根據地的一部分。1938年7月至1945年8月間,冀東區(曾為冀東區、晉察冀邊區第十三地區、冀熱邊特別區和冀熱遼區)、冀察區(曾為冀熱察區、北嶽區)中共黨組織及其所領導的八路軍在開展抗日鬥爭,創建和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過程中,在熱河境內及其邊緣區相繼組建了興(隆)灤(平)豐(寧)、承(德)興(隆)平(泉)、灤(平)昌(平)懷(柔)順(義)、遷(安)遵(化)興(隆)、平(谷)密(雲)興(隆)、豐(寧)灤(平)密(雲)、遷(安)青(龍)平(泉)、承(德)灤(平)興(隆)、臨(榆)撫(寧)凌(源)青(龍)綏(中)、承(德)平(泉)寧(城)、凌(源)青(龍)綏(中)、承(德)青(龍)遵(化)、薊(縣)遵(化)興(隆)、承(德)興(隆)密(雲)、遷(安)遵(化)青(龍)、青(龍)平(泉)、承(德)興(隆)、遷(安)盧(龍)青(龍)、撫(寧)青(龍)、寧(城)赤(峰)、凌(源)綏(中)興(城)、朝(陽)建(平)新(惠)、朝(陽)錦(西)義(縣)聯合縣和青龍、豐寧(西)縣23個聯合縣和兩個縣。
1945年8月8日蘇對日宣戰後,冀熱遼軍中路部隊速配合蘇軍攻下承德,並於9月間成立熱河省政府,省會為承德。1946年8月,國軍佔領承德,省政府遷至林西,此時轄有4專區、1盟、28縣、12旗。1947年6月,省會遷至赤峰。1949年4月,省會駐承德市。轄2市、23縣旗。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保留熱河省,重新劃分為2市、16縣、4旗。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熱河省。原熱河省所屬承德市及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劃歸河北省;建昌、淩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錦州專區;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1945年9月成立熱河省政府,是年轄4專區、1盟、1市、24縣、12旗:
1945年10月,凌南縣改名建昌縣,增設北票縣(以朝陽縣北票礦區為主)。是年增設烏丹縣。
1946年11月,第二十二專區撤銷,併入熱中專區。是年,增設寧城縣(以平泉縣北部為主)。
1947年4月,增設葉柏壽縣;6月,撤銷赤峰市;7月,增設青平縣(以青龍、平泉2縣交界地為主)。
1948年初,復置赤峰市;11月,增設承德市(以承德縣城區為主)。是年增設羊山縣(以朝陽縣北部為主)。
1949年4月,轄2市、19縣、4旗:
1949年,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轄2市16縣4旗:
1949年7月,撤銷葉柏壽、青平2縣。
1950年,增設葉柏壽縣、羊山縣(以朝陽南部羊山鎮為中心);喀喇沁右旗改稱喀喇沁旗。
1951年,撤銷葉柏壽、羊山2縣。
1952年,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撤銷赤峰市,併入赤峰縣。
1953年,赤峰縣由初頭朗遷駐赤峰縣城關區。原翁牛特旗改設翁牛特旗蒙族自治區。
1953年人口普查總人口516萬0822,其中漢族480萬1385(93.0%),蒙古族18萬2256(3.5%),滿族14萬7223(2.8%)。[1]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共產黨在熱河省舉行熱河省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熱河省政府主席。
1948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承德市,控制熱河省。設立熱河省新政權,歸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1949年1月10日,熱河省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5年2月,熱河省人民委員會成立,取代省人民政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