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色反應(英語:flame reaction),也稱焰色試驗(英語:flame test),是化學上用來測試某種離子是否在化合物中存在的方法,該反應為物理變化。
其原理是每種元素離子都有其個別的光譜,當受熱時原子的電子會躍遷至較高的不穩定能級,並以釋放一定頻率的光子的方式回到基態,從而發生焰色反應。樣本通常是粉或小塊的形式。以一條清潔且對化學惰性的金屬線(例如鉑或鎳鉻合金)盛載樣本,再放到本生燈的無光焰(藍色火焰)中。
由於鈉的金黃色火焰容易蓋過其他金屬的焰色,所以常用鈷藍玻璃觀察其他金屬的焰色。
歷史
中國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藥大師陶弘景在他的《本草經集注》中記載「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硝石(硝酸鉀)也」。說明人們很早就知道用焰色反應鑑別硝酸鉀[1]。
常見的離子及其對應的焰色
元素符號 | 離子 | 元素名稱 | 焰色 | 圖片 |
---|---|---|---|---|
As | As3− | 砷 | 藍色 | |
B | B3+ | 硼 | 青綠 | |
Ba | Ba2+ | 鋇 | 黃綠 | |
Ca | Ca2+ | 鈣 | 磚紅 | |
Cs | Cs+ | 銫 | 淺紫 | |
Cu(I) | Cu+ | 銅 | 淺藍
難燃燒(氧化物成黑色) |
|
Cu(II) | Cu2+ | 銅(II) (無鹵素) | 祖母綠 | |
Cu(II) | Cu2+ | 銅(II) (形成鹵素化合物) | 藍綠[2] | |
In | In3+ | 銦 | 藍 | |
K | K+ | 鉀 | 紫羅蘭色,透過藍色鈷玻璃觀察 [3] | |
Li | Li+ | 鋰 | 洋紅 | |
Mn(II) | Mn2+ | 錳 | 橙色 | |
Mo | Mo+ | 鉬 | 黃綠[來源請求] | |
Na | Na+ | 鈉 | 金黃 | |
P | P3− | 磷 | 青綠 | |
Pb | Pb2+ | 鉛 | 藍白 | |
Rb | Rb+ | 銣 | 淺紫 | |
Sb | Sb3− | 銻 | 淺綠 | |
Se | Se2− | 硒 | 天藍 | |
Sr | Sr2+ | 鍶 | 深紅 | |
Te | Te2− | 碲 | 淺綠 | |
Tl | Tl3+ | 鉈 | 綠 | |
Zn | Zn2+ | 鋅 | 藍綠(或無色) |
-
無光焰(藍色火焰)
-
利用鈷藍玻璃觀察無光焰(藍色火焰)
-
利用鈷藍玻璃觀察硫酸銅的焰色反應
-
利用鈷藍玻璃觀察碳酸鈉的焰色反應
Remove ads
焰色試驗的步驟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