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無憂宮map

52°24′12″N 13°2′19″E

Quick Facts 世界遺產, 官方名稱 ...
波茨坦和柏林的宮殿和公園:無憂宮
世界遺產
Thumb
無憂宮
官方名稱Palaces and Parks of Potsdam and Berlin:Sanssouci(英文)
Châteaux et parcs de Potsdam et Berlin:Sanssouci(法文)
位置 德國
標準文化:(i)(ii)(iv)
登錄年份1990年(第14屆會議
擴展年份1992,1999
Close

無憂宮(德語:Schloss Sanssouci德語發音:[ˈsãːsusi];源自於法文的sans(無)-souci(憂慮))位於德國波茨坦,為勃蘭登堡地區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倫家族宮殿。1745年至1747年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圖,設計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宮殿。這個設計並由建築師格奧爾格·文策斯勞斯·馮·克諾貝爾斯多夫德語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授權。

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並將兩邊側殿延伸。設計者為建築師路德維希·佩爾修斯德語Ludwig Persius,東側建築由建築師費迪南德·馮·阿爾尼姆德語Ferdinand von Arnim授權監工。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她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合成品,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君主制建築特色:為權力和榮耀的象徵,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圓穹,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從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看來,建築物的確有某種功利、炫耀目的。

葡萄山梯形露台的規劃和布局

無憂宮著名的園林風景是由腓特烈二世決定在博恩施泰特的南側山坡上建立梯形的葡萄山開始的。在這以前,這只是一塊種有橡樹的小丘。在軍曹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時期,這裡的樹木被砍伐,用於建築波茨坦市和加固泥濘的沼澤地帶。1744年8月10日腓特列大帝下令,將這片當時的「沙漠之山」開墾成葡萄梯形露台。

Thumb
1900年時的無憂宮和葡萄山梯形露台。

這片斜坡被規劃成六個寬闊的梯形露台。為了達到儘可能的利用太陽射線的目的,牆被建成了以台階為中心的微弓形狀。其中承重牆的牆面被更換,取而代之的則是來自葡萄牙意大利法國的單株葡萄藤。在168個玻璃罩子裡面,則被種上了無花果樹。梯形露台的前端則被綠色草坪覆蓋。並被種植上了紫杉樹,和灌木加以分割。120階台階(今天是132階)被建築在中軸線上,這個梯形露台被分成六個部分。山的兩邊並都建有坡道。

1745年山下的空地上被建起了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觀賞花園。從1748年開始,花園的正中心建起了一個帶有噴泉的蓄水池。但令人遺憾的是,腓特列大帝從未能親眼看見噴泉噴水。因為在他的那個時代,還沒有足夠的技術讓噴泉噴出水來。

從1750年開始有大理石雕刻成的羅馬神話人物,美神維納斯,商業神墨丘利,太陽神阿波羅,月神狄安娜,生育和婚姻之神朱諾,眾神之神朱庇特,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之神密涅瓦和連同具有比喻意義的四元素,火,水, 風,土被放置在水池的四周。其中愛神維納斯,商業神墨丘利的雕刻家是Jean Baptiste Pigalle,以及兩組狩獵隊。風和水的雕像則出於Lambert Sigisbert Adam之手。他們是法王路易十五的禮物。其它的雕像則來自於一個叫Francois Gaspard Adam的人的創作室。而他的法式雕塑室則是腓特列大帝在柏林親自組建的。這個完整的法式圓形花壇廣場只保持到了1764年。

Thumb
無憂宮中的亭子

在它的附近還有一個菜園,是由腓特烈·威廉一世在1715年就留在那的。這個軍曹國王戲稱它為「我的馬爾利」(mein Marly)。這個稱呼是根據法王路易十四太陽王那耗資巨大的馬爾利勒魯瓦園藝裝備而得來。腓特列大帝通過將觀賞花園和果園的組合給無憂宮花園賦予了更大的價值。當然,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除了他本人愛吃新鮮水果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藝術和自然應該要合二為一。

無憂宮

Thumb
無憂宮風車。

建築在這葡萄山的無憂宮,無疑又一次體現了人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和諧。早在十三世紀馬克勃蘭登堡地區已經及為普遍的葡萄種植園從未被皇家作為觀賞花園的裝飾。而在無憂宮, 這些普通的葡萄藤則成為了葡萄山梯形露台的中心裝飾。再配上山頂上那座小巧的精緻的宮殿,就更加的日臻完美。用腓特列大帝的話來講,它是我在葡萄山上的小屋。

對於無憂宮來說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是夏季。每當這位普魯士國王站在的葡萄山上,如畫風景盡收眼底。而他身後則是可以讓他盡情享受和發揮個人才藝愛好的無憂之宮。而山坡上的無憂宮風車從1736年就已經矗立在那了,而它則成為了當時田園風情的一個標誌。腓特列大帝曾說過,那風車裝點了我的宮殿。

無憂宮中的中國樓

Thumb
中國樓外部的鍍金雕像。

在無憂宮的一側,有一座雖不宏偉但金碧輝煌的亭樓,該建築被稱為「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中國樓是一座圓亭,周圍站立有各種亞洲形態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都確確實實是鍍金的,(因此現在的普通旅客都禁止觸摸),包括整個亭樓外壁都用鍍金裝飾。中國樓頂部有根據中國傳說而想像製作的猴王雕像。

大帝喜好各種文化,對東方古國中國也充滿了好奇和嚮往,因此而建造此樓。他盡力搜集了各種來自東方的物品如絲綢和瓷器,以此裝飾自己的中國樓,在布置上力求奢華以對應自己心目中那個富裕華麗的東方世界。

但遺憾的是,他本人一生從未真正離開過歐洲,而同期的歐洲人對當時中國的相互交流又相當有限,因此在布置包括設計雕像時,都大量摻雜了西方人包括大帝本人對東方的想像成分,如果仔細觀察那些雕像,會覺得雖和所謂的中國人有些形似,但很多人物特徵都還有歐洲人的影子在裡面。

腓特列大帝時期的無憂宮

Thumb
腓特列大帝

1745年1月13日腓特列大帝下旨建造波茨坦的行宮。

根據腓特列大帝的草圖,由建築師格奧爾格·文策斯勞斯·馮·克諾貝爾斯多夫完成了設計圖。克諾伯斯多夫最初的建議是將無憂宮建成一個高高的帶有基座和地下室的宮殿。以便於從山下就可以一眼看見。但是他的提議遭到了腓特列大帝的反對。腓特列大帝不想要一座雄偉的宮殿。而是一座帶有洛可可風格的滿足他個人需求的私密居住宮殿,一座以山為基座的一層建築, 一座讓他可以不必走很多台階就可以到達寬敞的露台併到達花園的,和大自然無限接近的個人宮殿。

在所有腓特列大帝時期建造的宮殿中,都有他在行政上和藝術上進行的干涉。根據他的指示,設計圖被重新設計並進行了成本預算。在得到他的授權許可後,工程開始了。腓特列大帝經常親自監工,並不斷強調在細節上那些他和建築師們意見的分歧之處。由於他的獨斷專橫,也導致了建築師喬治·溫徹斯勞斯·馮·克諾伯斯多夫不能將他自己對建築的理解和想像發揮出來。

兩年後,儘管不是所有的房間都完工的情況下,1747年5月1日還是在無憂宮舉行了落成典禮。除了戰爭時期,腓特列大帝每年從四月底到十月初一直都居住在無憂宮。除了他本人,只有被他選出的男賓客們才允許住在無憂宮。他和他的夫人不倫瑞克-貝沃恩的伊麗莎白·克里斯蒂娜在1733年結婚。在他1740年登基後就長期分居,只有在重要的場合才共同出席。他賜予她申豪森宮,但是長達四十年之久,不允許她踏入無憂宮。無憂宮又一度被稱為「無婦宮」(sans femme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