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與冰〉(英語:Fire and Ice)是羅伯特·弗羅斯特最受歡迎的詩歌之一。它於1920年12月在《哈潑斯雜誌》上發表[1]並於1923年在他獲得普利策獎的新書《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出版。它討論了世界末日,將欲望的情感與火元素的力量相比,並將冰與仇恨相比。這是弗羅斯特最著名和最廣為誦讀的詩歌之一。[2]

Fire and Ice

Some say the world will end in fire,
Some say in ice.
From what I've tasted of desire
I hold with those who favor fire.
But if it had to perish twice,
I think I know enough of hate
To say that for destruction ice
Is also great
And would suffice.

火與冰

有人說世界將毀滅於火,
有人說毀滅於冰。
根據我對於欲望的體驗,
我同意毀滅於火的觀點。
但如果它必須毀滅兩次。
則我想我對於恨有足夠的認識
可以說在破壞一方面,冰
也同樣偉大,
且能夠勝任。

靈感

根據弗羅斯特的一位傳記作者,〈火與冰〉的靈感來自但丁的《神曲》〈地獄〉篇章32,其中最壞的罪犯、背叛者被淹沒,而在火熱的地獄,他們的脖子以下都在冰中:「一個被冰封住的湖,/它看起來不像水,但像玻璃一樣......我清楚地看到,我看到罪人被保存在冰里。」[3]

1960年,著名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在一次演講中聲稱他啟發了〈火與冰〉。沙普利描述了在詩出版前一年他與羅伯特·弗羅斯特的一次對話。弗羅斯特問他世界將如何結束,沙普利回應說,要麼太陽爆炸並焚燒地球,要麼地球以某種方式擺脫這種命運,最終在深空中慢慢凍結。沙普利將其作為科學影響藝術創作或闡明其含義的例子。[4]

風格和結構

它寫在一個單個的9行詩節中,後兩行大大縮小。這首詩的行距是一個不規則的抑揚格的四聚體和二聚體的混合體,而韻律體系(ABA,ABC,BCB)暗示這脫離了三行體(terza rima)的嚴格模式。  

評論

因其緊湊而令人驚嘆,〈火與冰〉標誌着弗羅斯特「一種新的風格、語調、方式和形式」。它輕鬆的語氣掩蓋了它給讀者帶來的嚴肅問題。

Thumb
地獄的九環

但丁的〈地獄〉的壓縮

1999年,約翰·塞里奧聲稱這首詩是對但丁〈地獄〉的壓縮。他在這首詩的九行與地獄的九環之間畫了一條平行線,並且注意到,就像地獄之環的向下漏斗一樣,這首詩在最後兩行顯著變窄。此外,他評論的ABA-ABC-BCB韻律方案與但丁為地獄發明的那個類似。[5]

在流行文化中

幻想作家喬治·R·R·馬丁說,他的《冰與火之歌》系列的標題受到這首詩的啟發。[6]

這首詩是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月食》的題詞。在《暮光之城3:月食》電影的開頭,它也被飾演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的角色貝拉·斯旺朗誦過。  

奎恩男爵在AMC的「進入荒蕪之地」一集中背誦了這首詩。

在遊戲《奇異人生:暴風前夕》,這首詩被引用,並被全篇敘述。在第一章「覺醒」的「磨坊」章中,歌露兒·普萊斯(Chloe Price)如果看篝火,會背誦「有人說世界將毀滅於火」。在第二章「勇敢新世界」的「垃圾場」章中,瑞秋·安布爾(Rachel Amber)將回應歌露兒所做出的特定對話選擇,「根據我對於欲望的體驗,我同意毀滅於火的觀點」。在第三章「地獄已空」中,歌露兒在給馬克斯的信中提到了這首詩。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