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大利亞內閣(英語:Cabinet of Australia)是由澳大利亞政府高級部長組成的會議,對澳大利亞國會負責。內閣由總督根據澳大利亞總理的建議任免,無固定任期。內閣每周舉行一次非公開會議,討論重要問題並決定政府政策。澳大利亞政府內除了內閣閣員外,還有其他級別較低的部長,負責較具體的政策領域並受級別較高的內閣部長領導。在內閣部長和其他部長之下還有助理部長(英語:Assistant Minister)(2015年之前稱爲政務次長(英語:Parliamentary Secretary))。澳大利亞的內閣部長大約相當於英國的內閣部長(英語:Secretary of State),非閣員的次級部長則大約相當於英國的國務部長(英語:Minister of State)。中文裡所稱「內閣」廣義上可能包括內閣部長和其他部長乃至助理部長,此廣義的「內閣」概念英語稱為「Ministry」,中文或譯為「政府」。狹義內閣之外的其他部長和助理部長也稱為「外閣」(英語:Outer Ministry)。
內閣不是《澳大利亞憲法》所規定的建制,所以內閣的決定沒有直接法律效應。但所有部長(包括內閣部長和其他部長)都是聯邦行政會議的成員,而聯邦行政會議是《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機構。理論上聯邦行政會議由總督主持,實際上通常由一位頭銜為行政會議副主席(相當於樞密院議長)的部長主持,會議的功能純粹是認可內閣的決定並給予其法律效益。
1956年之前澳大利亞沒有內閣外閣」之分,所有部長都是內閣成員。但40、50年代政府部門的激增使得此做法實際操作中越發困難。因此1956年總理羅伯特·孟席斯開始設立兩級制內閣,只有高級部長擁有新的內閣閣員身份。此後除了高夫·惠特拉姆政府曾臨時恢復一級內閣制外,其他各屆政府都延續了兩級制的做法。
各政黨在閣員任命的做法上有些不同。除工黨以外,其他政黨執政時,總理自主決定向總督建議所有內閣和其他部長的任免,但實際上總理也會諮詢他的高級閣僚們。按照慣例,聯盟內的各黨派的黨魁有權任免分配給該黨的閣員位置,聯盟黨籍總理在分配部長職務時也應諮詢聯盟內其他黨派的黨魁。
工黨的做法則屢有變化。1904年工黨第一次執政時,閣員由總理克里斯·沃森任命。但1907年工黨決定此後內閣職位都應由黨團會議選舉產生,但在選出的閣員中分配部長職位仍是總理的權力。雖然閣員由選舉產生,實際上總理作為黨領袖對選舉結果有很大的影響力。黨內派系領袖也有較大的影響力。此做法延續到2007年:當年當選的陸克文政府將選擇閣員的權力交給了總理,由總理選定的人選再由黨團會議象徵性的表決通過。2013年陸克文第二次任總理後提議把閣員的選擇權交還給黨團會議,此一改革2015年起實行。
2015年,總理騰博將「政務次長」職位改爲「助理部長」,理由是「政務次長」容易引起混淆。
自從兩層內閣制確立以來,內閣會議一般只有內閣部長參加,其他部長只有在其負責的部門提上議程時才會被邀參加。內閣會議由總理主持,有一名高級文官(公務員)在場作會議記錄。[1]
澳大利亞內閣遵循英國國會的內閣制度,內閣的政策決定向議會負責,但內閣會議的討論保密,除了宣布決定之外內閣會議內容不對公眾透露。此保密制度為的是確保關乎國家安全的信息不被泄漏,此外與會部長可以暢所欲言並在意見相左時無需顧忌公眾影響[1]。
內閣文件和其他政府文書分開保存,在不用時或政府更替時可以銷毀[2]。 自1986年以來, 內閣會議紀要和記錄不包括在30年文件公開規則的公開範圍內。[3]
內閣部長必須遵守內閣團結原則。內閣做出決定後,所有部長在公開場合必須支持此決定並為其辯護,不論該部長自己的看法如何。[4]
前屆內閣是澳大利亞的第73屆內閣,由工黨單獨籌組,並由總理兼工黨黨魁安東尼·阿爾巴尼斯領導,2022年5月23日就職。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以來特別國務部長一職改為非內閣部長職位。目前這個職位是內閣職位[5]。
職務 | 部門首長姓名 | 所屬政黨 | 所屬議院 | 任期 |
---|---|---|---|---|
內閣部長 | ||||
總理 | 安東尼·阿爾巴尼斯 | 工黨(黨魁) | 眾議院 | 2022年5月23日- |
副總理 國防部長 |
理查德·馬爾斯 | 工黨(副黨魁) | ||
參議院執政黨領袖 外交部長 |
黃英賢 | 工黨 | 參議院 | |
國庫部長 | 吉姆·查默斯 | 眾議院 | ||
財務部長 公共服務部長 聯邦行政會議副主席 |
凱蒂·加拉格 | 參議院 | 2022年6月1日- | |
參議院執政黨副領袖 貿易及旅遊部長 特別國務部長 |
當·法雷爾 | |||
眾議院領袖 就業及職場關係部長 藝術部長 |
托尼·伯克 | 眾議院 | ||
衛生及老年護理部長 | 馬克·巴特勒 | |||
氣候變化及能源部長 | 克里斯·鮑恩 | |||
環境及水源部長 | 塔尼婭·普利伯塞克 | |||
基建運輸區域發展及地方政府部長 | 凱瑟琳·金 | |||
原住民事務部長 | 琳達·伯尼 | |||
社會服務部長 | 阿曼達·里斯瓦斯 | |||
全國殘障保險計劃部長 政府服務部長 |
比爾·肖滕 | |||
律政部長 內閣秘書長 |
馬克·德賴弗斯 | |||
技能及訓練部長 | 布蘭登·奧康納 | |||
教育部長 | 傑森·克萊爾 | |||
房屋部長 露宿者部長 小企業部長 |
朱莉·柯林斯 | |||
通訊部長 | 米歇爾·羅蘭 | |||
資源及北澳洲部長 | 瑪德琳·金 | |||
漁農及林業部長 緊急管理部長 |
默里·瓦特 | 參議院 | ||
工業和科學部長 | 艾德·胡錫克 | 眾議院 | ||
內政部長 網絡安全部長 |
克萊爾·奧尼爾 |
和政府內閣相應,國會反對黨黨團成員也組成影子內閣,監督政府部長並用以說服民眾自己是預備政府。通常影子內閣的職位對應政府內閣的部長職位。
聯盟是反對黨時,影子部長職位通常由反對黨領袖(自由黨黨魁)諮詢國家黨黨魁後任命。工黨是反對黨時,通常由議會黨團選舉影子閣員,然後由黨魁(反對黨領袖)分配責任。兩大黨外的小黨時常會針對部長職位指派發言人,但一般不會稱為影子內閣。
全國內閣於2020年3月,為了協調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澳大利亞疫情而設,職權也因此與一般意義上的內閣不同。成員包括作為主持人的總理和各州級領導人[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