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生物(英語:neuston,源自古希臘語:νευστός,羅馬化:neustós,直譯:「游水」)也稱漂浮生物(pleuston,源自古希臘語:πλεῦσις,羅馬化:pleûsis,直譯:「帆航」)或水錶生物,指完全棲息在水體(包括淡水、半鹹水和海水)表面的生物。浮水生物的主要特點是具有足夠浮力將自身主體保持在水面位置,或者可以利用表面張力保持在水面不下沉[1]。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9月22日) |
浮水生物可以籠統的劃分為浮水植物(phytoneuston)和浮水動物(zooneuston)兩大類:「浮水植物」一詞通常專指漂浮性水生植物(如滿江紅、浮萍和大薸),廣義上則泛指所有漂浮在水面的自營生物,包括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浮水藻類和藍綠菌菌落;「浮水動物」一詞除了專指在水面棲息的水生動物外,廣義上泛指所有浮水的異營生物,因此也包括原生動物(如纖毛蟲)。
分類
浮水生物還可以根據不同標準進行細分。美國海洋學家邁克爾·肯尼什(Michael J. Kennish)在2016年出版的《河口灣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Estuaries)一書中根據相對水面的物理位置細分為兩類[1]:
- 表上浮水生物(epineuston):指在保持水面上方的生物;
- 表下浮水生物(hyponeuston):指在保持在水面下方很淺的深度的生物。
而水與空氣之間的界面有時也被單獨算作一個區域,其中棲息的微生物被稱作「微層浮水生物」(microlayer neuston)。
而美國生物學家哈羅德·馬歇爾(Harold G. Marshall)與波蘭水生物學家盧博米拉·布查特(Lubomira Burchardt)在兩人2005年合著的論文中則將浮水生物根據生態行為分為三類[2][3]:
- 真浮水生物(euneuston):指完全棲息於水面的生物;
- 兼性浮水生物(facultative neuston):指只在部分時段(通常為夜晚)完全棲息於水面的生物;
- 偽浮水生物(pseudoneuston):指只在短時間內來到水面棲息的生物。
淡水浮水生物
海洋浮水生物
另見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