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是一種用於滑板活動的運動器材。通常由專業設計的7層楓木膠合板製成,正面/上方貼有砂紙,反面/底部前後各有一個金屬輪架,每個輪架再連接2個聚氨酯輪子,共4輪。輪子與輪架間墊有8個培林(軸承)。各零件以三種尺寸的螺絲來組合。
組成
通常由7層楓木膠合木板製成,寬度從7.0英寸的兒童尺寸,到公園(Park)滑行的9.0英寸皆有,一般技術板的常見板寬約為8英寸左右;長度則從30英寸到長板的48英寸。依照不同用途,有各種形狀。
為鞋底與板身之間提供足夠的摩擦力。通常為黑色,也有透明或繪有圖案者,做成貼紙形式。
T字結構的金屬零件,中心點有大橡膠塊,可調整最大的螺絲來控制橡膠塊鬆緊。維持滑行的操控性、穩定性,幫助滑板運動時產生扭力。有些會在結構與材質上做輕量化處理。
為同心雙圓金屬環結構,兩環之間有金屬珠及固定架,用途是增加滑行的續航力、速度。一塊滑板的組成需要8個,每顆輪子裝2個。
材質為聚氨酯,有軟硬度與尺寸之分,通常搭配板身用途、操控性的需求來做選擇。一般技術板常用直徑52mm上下、硬度90a(du)上下的輪子。可調整螺絲鬆緊以適應滑行需求。
類型
依照滑板的用途、板身形狀、輪架性質、輪子大小及硬度等條件,還可分為:
- 長板(longboard):板身最長,適合街道滑行,做舞蹈表演、翻板動作等。下坡競速(Downhill)活動使用的滑板屬此分類的其中一種。
- 技術板(skateboard):也稱為技板、街板、雙翹板。適合做特技招式(Trick)表演。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列入比賽項目的滑板即屬此類。
- 衝浪板(surf board):模擬海上衝浪而做特殊設計的滑板。前輪架能更靈活地轉向,讓玩家能藉由身體的扭動與平衡感持續滑行。板身前端通常較寬而尖,板尾平直或略呈魚尾造型。
- 交通板(cruiser board):又稱為巡弋板,形狀有些類似衝浪板,適合街滑、克服地形,通常做為代步工具。為此還有縮小攜帶尺寸的「小魚板」。
歷史
滑板起源於1940年代末,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衝浪愛好者。由於衝浪容易受到地理與氣候條件的影響,於是愛好者們決定在陸地上模擬這項運動。一塊木板底部裝上兩排輪滑的鐵質輪子,這就是第一代滑板。
當時玩滑板的幾乎全為衝浪族群,為了在沒有浪時仍能練習腳感,所以當時的滑板動作幾乎與衝浪相似,且大多為平面動作。1960年代,隨著龐克文化與新浪潮音樂的興起,滑板不僅僅滿足於平面運動,許多公司開始舉辦比賽,因此場地越來越多樣,泳池、斜坡、半管等,而且玩法也越來越豐富。
滑板最重要的轉變是在1970年代。60年代的滑板輪子多為鐵輪或是黏土燒製而成,十分笨重,而且無法轉向,也沒有任何彈性。而Frank Nasworthy參觀朋友爸爸的橡膠工廠後,嘗試用橡膠來製作滑板輪子,大大改善了滑板的避震性。1970年代末期,一位叫做Alan Gelfand的滑板愛好者,發明了一種滑板技巧Ollie,給滑板運動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然而種種運動傷害事件讓美國政府開始抵制,滑板由此帶上了叛逆色彩,並且走上街頭。將所有街頭障礙物當做自己技巧的磨練,這時,兩頭翹起、形狀對稱的雙翹滑板就出現了,也稱街式滑板。
1980年代的滑板的形狀越來越豐富,但同時受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技巧越多,也意味著危險性越大。
奧運記錄
2020年東京奧運會,滑板首次作為比賽項目。男子街頭滑板運動的第一枚奧運金牌由堀米雄斗(日本)獲得,凱爾文·赫夫勒 (巴西)–銀牌,賈格·伊頓(美國)–銅牌。[1]女子街頭西矢椛(日本)-金牌,賴薩·萊亞爾(巴西)-銀牌,中山楓奈(日本)-銅牌。[2]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