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渤海語指在渤海國使用的主要語言。
渤海國使用受漢語影響的靺鞨語,最終形成渤海語。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據推測,統治階層可能使用漢語而普通民眾和地方多用靺鞨語。亦有看法認為渤海語事實上是含有少量高句麗語辭彙的靺鞨語。其中亦可能夾有大量漢語成分。隨着渤海國的滅亡,在12~13世紀消亡。 關於渤海語的資料稀少,其詳細情況仍然不明。僅在《新唐書》《舊五代史》中收錄有若干可能為渤海語的片語。
《舊五代史·外國列傳·渤海靺鞨》提到:「渤海靺鞨,其俗呼其王爲可毒夫,對面呼聖,箋奏呼基下。」《冊府元龜·外臣部七(卷962)》作「可毒大」,《五代會要·卷30》作「可毒失」。[2]。
遠東聯邦大學Ernst Vladimirovich Shavkunov的研究表明,渤海語中稱呼「王」的「可毒夫」可能與滿-通古斯語系的滿語「卡達拉」(滿語:ᡴᠠᡩᠠᠯᠠ᠊、kadala-「管理」)及赫哲語「凱泰」有關,原意應是年長的管理者。另外,渤海與靺鞨人名最後有時會帶「蒙」字(如)(烏借芝蒙、己珎蒙、慕思蒙),標誌着靺鞨語中重要的黏着詞尾。通古斯民族將氏族稱作「木昆」(滿語:ᠮᡠᡴᡡᠨ、;mukūn」,可能與這個「蒙」有關,是表明人名所屬氏族的詞綴。[3]
810年5月,渤海遣日使的一員首領高多佛獨自留在了越前,後來到越中,隨史生羽栗馬長等人教習渤海語[4]。與語言關係密切的是民族,渤海國是粟末靺鞨、白山靺鞨等部建立的多民族國家,它們的前身是挹婁和勿吉,《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挹婁……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北史·四夷列傳(卷94)》:「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言語獨異。」看來,靺鞨語在當地是很獨特的[4]。另外,渤海國先後征服了越喜靺鞨、鉄利靺鞨、拂涅靺鞨等靺鞨各部,雖說都應說靺鞨語,但亦有可能有多種方言。[4]。
稻葉岩吉《增訂滿洲發達史》認為「可毒夫」來自「佛陀」,但無論如何,「可毒夫」的用語不見於任何記錄高句麗的文獻,有人認為這說明渤海語並不來自高句麗語[5]。
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渤海國「有文字」[6],但因迄今為止未發現獨特的渤海文字,所以多數學者認為史籍所載的「文字」應為漢字以及漢文;但俄羅斯歷史學會從考古學的資料研究認為,渤海國可能存在獨特的文字,但此觀點未受到一般認同。
亞歷山大·沃文(2012)指出,考古發現的部分文字不是漢字,其中與女真文有相似之處,並提出了「女真文從渤海文發展而來」的假說,但也有疑問點[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