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40.00231°N 116.32558°E / 40.00231; 116.32558

事实速览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清華大學早期建築
Thumb
清華學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近代
編號5-476
認定時間2001年
关闭

清華學堂清華大學最早的教學樓,清華早期建築之一,始建於1909年,1911年完工投入使用。[1]

建築風格

清華學堂位於清華大禮堂大草坪的東南方,總建築面積4650平方公尺,是一座二層青磚紅瓦樓房,磚木結構。建築風格為德國古典風格,坡頂陡起,西南與東南角樓為「孟莎式」屋頂[1]。樓正面和頂牆為白色,其它部分一律是灰色青磚,顏色對比簡潔明快,線條清晰自然。[2]

清華學堂由美籍奧地利人埃米爾·斐士(Emil Sigmund Fischer)負責設計與經營建造,建設承包商為順泰洋行[3][4]

大門上正額端書「清華學堂」四字是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那桐於1911年所題,上款為「宣統辛亥」、下款為「那桐」,選清華園為清華校址就是他於外務部中堂尚書任內批准的。[5]

歷史

清華學堂分兩期工程建成,從南爿中間木質小樓梯為界,以西建於1909年至1911年,以東建於1916年,完工於1918年,總面積約4,650平方米。[6]

建校初期,清華學堂西半部用作高等科(High School)與大學部教室、學生會與孔教會會址[1],東半部落成後,與西半部圍成U形平面,作為高等科四年級畢業班的學生宿舍,所以清華學堂也被稱作「高等科」或「一院大樓」(Recitation Building)、「一院」。[6]1949年以前,學校的總領導機構大都設在清華學堂西半部[1],部分設於工字廳[7]

1925年起,清華大學在清華學堂增設國學研究院,著名的國學「四大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著名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在此任教,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人才,清華學堂這座建築也平添濃重的國學文化色彩。施晃在清華大學時曾於清華學堂樓內75號房間組織工讀團,工讀團的各種勞作工場也設於其中。[6]

1950年代初期,西半部仍是校委會辦公場所,東半部幾個房間曾是中共清華黨總支辦公場所。1953年,建築系(系主任梁思成)遷入此樓,用作建築系館。大樓的門廳和長廊布滿名畫奇雕,一派文藝氛圍。[6]

文化大革命期間,清華學堂遭到破壞,險些全毀,門窗、地板被拆的雜亂不堪。文革結束後,在校長劉達決定修復學堂,1977年開始大力修復。[6] 1978年底,清華基建處許大華等人經丈量,重新繪製了清華學堂建築圖。[8]

1980年代,清華學堂成為精密儀器系工程製圖教研組辦公室,同時為公用製圖教室。[1]

1990年代末,清華校教務處遷入東半部,成為全校學生返校註冊的必到之處;校研究生部遷入西半部。[8]之後,清華學堂成為教務處、研究生院、科技處、註冊中心等校辦機關工作場所。[1]

清華百年校慶前,建築系土木系建築設計院完成了學堂建築修繕加固方案,為學堂人才計畫做準備。[1]

2011年4月14日,清華學堂成為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專用教學場所[9]。如今,清華學堂也提供全校作為教室、自習、展開學生活動的場所。[10][11]

Remove ads

文物保護

2001年,清華學堂作為「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序號5-476。[12]2010年11月13日凌晨1點左右,清華學堂修繕工地起火,過火面積約800平方米,44輛消防車、308名消防官兵出動,於3時15分撲滅,無人員傷亡。[13]清華學堂東側屋頂燒毀嚴重,內部木質結構有超過三分之一徹底焚毀,但主結構未被毀壞。[14]2011年4月14日修繕完工。2016年被列入為「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15]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