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的幹流河道。北起洪澤湖三河閘,下至江都三江營,全長157.2公里,泄洪能力12000立方米每秒,可將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長江。保障洪澤湖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
歷史
明代萬曆三年(1575年)黃河、淮河並漲,高、寶、興、鹽匯為巨浸[1]。此後給事中湯聘尹與河道尚書凌雲翼均提出導淮入江的方案。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總河尚書楊一魁施行「分黃導淮」的方略,在高家堰建閘,開毛塘港和金家灣,建立金灣及芒稻減水閘,形成淮河入江水道的雛形[2]
清代康、乾年間又先後開挖人字河(今運鹽河)、石羊溝(今太平河),拓寬鳳凰河、壁虎河,在裏運河東堤改建和新建昭關壩、車邏壩、五里中壩、南關新壩和南關壩等5座歸海壩。至道光年間,入江水道口共有6條河,即運鹽河、金灣河、太平河、鳳凰河、新河、淮揚運河(即裏運河)。咸豐十一年(1861年)因歸江河道上的閘、壩、橋年久失修,遂全部改用蘆柴築柴土壩,共有沙河壩、老壩、壁虎壩、新河壩、鳳凰壩、攔江壩、褚山壩、金灣壩、西灣壩、東灣壩等10座,史稱「歸江十壩」[2]
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後丁顯、裴蔭森、左宗棠、張謇等人對淮河入江、入海也提出過各種方案,但均未實施。中華民國時期對裏運河堤防進行修繕,但淮河入江水道並無太大變化。[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淮河入江水道先後興建了一系列工程。1953年7月建成三河閘。1957年興建白馬湖隔堤。
1969年11月,按照淮河流域規劃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的相應水位超高2.5米的標準,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入江水道工程指揮部,組織淮陰、揚州、六合24.7萬人次,用兩個冬春時間,對入江水道全面治理,全面加高加寬三河南北大堤,興建堵斷入寶應湖的口門的4.4km三河攔河壩(壩頂高程14.5米,頂寬14.0米,混凝土擋土牆頂高程15.0米,寬30厘米),完成金溝改道段東西大堤,在金湖縣城東橫跨入江水道處興建漫水公路,並在東、西偏泓上各建一座漫水閘和西偏泓漫水套閘,新建大汕子格堤12.1公里和寶應湖大汕子退水閘,使淮河洪水由過去彎曲迂迴經寶應湖再入高郵湖的狀況,改由金溝直接入高郵湖,縮短洪水入江線路20多公里,並使寶應湖地區不再行洪,實現了洪澇分治。同時,加固了淮南圩大堤和裏運河西堤,增做塊石護坡,湖西圩堤加固,整治新民灘,清除行洪障礙,修建由新、老王港閘等6座漫水閘聯結起來的高郵湖控制線。[2]
水道
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閘起,經金湖縣共和集、黎城、石港、金溝達施尖匯入高郵湖,長55公里,寬2~3公里[3]。該段水道包括三河閘和金湖兩級控制[2]。
明代時,淮河只有少量來水進入長江。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開挖、拓寬了諸多河道,直至道光年間方形成目前淮河入江水道下段的布局[4]。入江水道下段由數條歸江河道分流入江,並建有歸江控制,從邵伯湖六閘以下到三江營,長48公里[2]。歸江河道自西向東依次為裏運河、壁虎河、新河、鳳凰河、太平河、金灣河、芒稻河[5],除裏運河外的河道均注入夾江。鳳凰河、太平河、金灣河大致以江淮分水嶺附近的古運鹽河故道(在此區域又稱橫河)為界,橫河以北稱鳳凰河、太平河、金灣河,橫河以南稱廖家溝、石洋溝、董家溝。萬福閘控制線以下的入江水道仍然受到長江潮汐的影響。[6]。
- 裏運河:於施橋六圩匯入長江。
- 沙河:宋代已有此河,原為古運河支流,曾經也是淮水入江的通道之一,長約9.2公里。1960年開挖裏運河時沙河被切斷。[6]
- 新河:清道光八年(1828年)開闢[2],於萬福閘北部匯入廖家溝。
- 鳳凰河:南端又名廖家溝[7]。明末已存在,寬度僅約4米,乾隆年間拓寬[2]。乾隆十三年(1748年)南端廖家溝上的土壩寬度達到53米,同治六年(1867年)廖家溝上的萬福橋橋長達到507米,120年間變寬約10倍[6]。北起邵伯湖六閘,經萬福閘、十里甸、霍家橋,於羊尾巴入夾江,長33公里,寬700米[8]。
- 太平河:南端又名石洋溝。清乾隆十年(1745年)開。北起邵伯湖六閘,經秦莊至太平閘入廖家溝,長11公里,寬160~210米。[3]
- 金灣河:原名金灣壩引河,南端又名董家溝。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開。北起邵伯湖六閘,經泰安、金灣閘入芒稻河,長11.5公里,寬200米。[3]
- 芒稻河:又名蟒導河、高水河。明宣德六年(1431年)陳瑄開鑿,康熙元年(1662年)又開人字河,1963年-1966年又開邵仙引河。北起邵伯湖六閘,南經邵仙節制閘、仙女鎮、芒稻船閘後轉向東南,流至八江口入夾江,長25公里(不計夾江八江口至三江營的長度),是江水北調的主要通道。[9][6]
- 夾江:又名沙頭河,西起沙頭河口,東到三江營,長34.30公里。起先夾江兩端均與長江相通,20世紀60至70年代在夾江蔣橋、小虹橋、華家窅築起堤壩,隔斷了夾江西出口與長江的聯繫。廖家溝與芒稻河先後注入夾江,形成淮河入江水道尾閭。[10]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