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燒餅,又稱黃橋燒餅支前燒餅,是中國江蘇省泰興市的特色美食,在蘇北方言中意指「發麵燒餅」[1]。外殼脆香,內部綿軟有嚼勁,屬淮揚菜系

概述

傳統的漲燒餅是一種簡單的酒酵麵餅,麵粉用酒酵發酵,然後在草爐上加少許油,用小火慢烘烤成兩面焦黃即成,形狀如一個倒扣着的小臉盆。因餅面已經發酵,在經烘烤表面結為一層硬殼,加熱時內部仍然膨脹呈「漲勢」,故謂之「漲燒餅」。鍋好比模子,出鍋後倒扣。燒餅有小臉盆大小,刀切後分食,燒餅內部呈蜂窩狀[2]。有時中間或一側會加芝麻與油[3]

歷史與改良

漲燒餅是蘇北常見的燒餅之一,此外還有擦燒餅攤燒餅等。宋朝時,岳飛岳家軍曾在蘇北黃橋鎮一代作戰,並使用簡易製作、便於攜帶保存的漲燒餅作為乾糧。1842年,大量蘇北人逃難到上海淘金,部分製作燒餅以維持最低生計[4]

1940年10月,國軍韓德勤組織一萬五千人,進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在地黃橋。由於當地民眾憎惡國軍親近新四軍,黃橋當地居民百姓在朱履先等人親自上街動員[5]製作大量攤燒餅、漲燒餅送往前線[6]黃橋戰役最終以陳毅粟裕率領的新四軍勝利而告終。當時,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戰地服務團的戲劇主任李增援、作曲家章枚、黨支部書記林琳和編劇王於耕看到群眾擁軍支前熱潮而感動。李增援拿起一塊燒餅說:「黃橋燒餅黃又黃,黃黃燒餅慰勞忙。」其他幾人繼續譜詞,並交給章枚譜曲,幾經民眾修改為《黃橋燒餅歌》[7][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陳毅邀請下,漲燒餅經改良後為精緻小巧的點心「黃橋燒餅」,被選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國宴[9]。之後黃橋赴北京參加群英會的代表還捎土特產給陳毅,陳毅接受兩個漲燒餅,並親自為當地報紙《黃橋大眾》題刊頭[10]。在黃橋地區的燒餅繼續不斷改良,並形成新的黃橋燒餅,餡心發展為包括蔥油、肉鬆、雞丁、火腿、雪菜、白糖、橘餅、桂花、豆沙等20多個品種[11]

相關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