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底兩萬里》(法語: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或譯為《海底歷險記》、《海底六萬里》,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科幻小說。小說從1866年海面上怪獸出沒,頻頻襲擊各國海輪,使市民人心惶惶開始,到鸚鵡螺號被大西洋漩渦吞沒為止,整部小說懸念迭出,環環相扣。
起先,它以連載的形式,從1869年3月20日到1870年6月20日在赫澤爾(Pierre-Jules Hetzel)創辦的《教育和娛樂雜誌》(Magasin d'Éducation et de Récréation)上與讀者見面,包括Alphonse de Neuville 和Édouard Riou 所做的111幅插圖。[1]。《海底兩萬里》的上篇於1869年11月28日出版,下篇在1870年6月13日出版,初版賣了五萬冊。小說被認為是凡爾納最佳作品之一,與《環遊世界八十天》和《地心遊記》齊名。小說中的鸚鵡螺號細緻描述了潛水艇,而當時的潛水艇依然很原始。
《海底兩萬里》的里,並不是一般定義的「英里」(英語:Mile),它法文原文是Lieue(英語:League),中文正式翻譯為「里格」(或稱為「古海里」[2])。里格是古代歐洲國家慣用的長度標準之一,但卻沒有統一解釋,在不同國家公制中各有不同。這個距離單位在作者凡爾納的家鄉法國,早已廢棄不用,即使在使用期間也缺乏標準(它分別代表過10,000、12,000、13,200、或者14,400法制呎,約莫3.25公里到4.68公里)。由於英制的「里格」等於3英里,所以也有人將本作名稱譯為《海底六萬里》。
20,000Lieue指的是在海下行進的距離,而不是深度,因為20,000Lieue超過地球直徑的六倍,並且幾乎是地球周長的兩倍。
1866年,一些國家船隻發現神秘海怪,猜測是巨型一角鯨。美國政府在紐約城召集探險隊,尋找並刺殺海怪。敘述人皮埃爾·阿龍納斯(Pierre Aronnax)教授是位法國海洋生物學家,當時恰好在紐約,搭上探險末班車。加拿大捕鯨人,魚叉高手尼德·蘭(Ned Land)和教授忠僕康賽爾(Conseil)也上了船。
探險從布魯倫啟程,乘美國海軍護衛艦亞伯拉罕·林肯號向南經合恩角入太平洋。軍艦在長期搜索後發現海怪,準備進攻,但船舵遭到反擊。三名主人公跌入水中,驚奇發現海怪原來是艘潛水艇,遠超當時技術水準。他們被俘,帶入內艙,見到神秘的造船者、司令尼莫船長(Captain Nemo)。
主人公餘下的故事都在潛水艇鸚鵡螺號里進行,它被秘密建造,如今擺脫了地上政府在海洋里自由翱翔。尼莫船長的動機既是出於科學探索的熱忱,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報復(自我流放)。尼莫解釋道他的潛水艇是電力驅動,可以完成先進的海洋生物學研究。他因能與專家阿龍納斯交流感到十分高興,但為了保密,不讓他們離開。阿羅納克斯和康賽爾對海底探險着迷,但尼德·蘭只想逃走。
他們到訪海洋各地,有的是真實存在,有的則是想象的。旅行者們看到了紅海珊瑚、維哥灣海戰遺骸、南極洲冰蓋、跨大西洋電報線、以及想象中的亞特蘭蒂斯。他們也使用潛水服和空氣槍來捕獵鯊魚及其它海魚。鸚鵡螺號船上發生意外,導致一名水手喪生。大家為他舉行海底葬禮。當鸚鵡螺號重返大西洋時,一群巨烏賊襲擊並要了一名水手的命。
原來國內暴亂後尼莫家人遇難,以致船長通篇自我流放。在遇到章魚後不久,尼莫對阿龍納斯忽然變臉,躲躲閃閃。阿龍納斯感到不對,開始傾向尼德·蘭。末了,鸚鵡螺號遭到某國戰艦攻擊。尼莫船長憤怒,無視阿羅納克斯求情,誓言報復。阿羅納克斯認為尼莫是個憎惡天使,後者還擊,在吃水線下猛撞,將戰艦撞入海底,阿龍納斯驚恐地看着戰艦墜入深淵。事後,尼莫在妻兒相片前傷感鞠躬。隨後幾天,主人公環境有所改變。潛水艇上似乎無人,鸚鵡螺號漫無目的航行。尼德·蘭更加沮喪,讓康賽伊擔心,阿龍納斯對尼莫的所作所為感到震驚,也惶惶不可終日。一天晚上,尼德·蘭說逃跑的機會來了。雖然阿龍納斯也想走,但鎮定住要看尼莫最後一眼。但他自己心裡清楚,便沒有去面對面。在逃跑前,阿龍納斯偷看尼莫最後一眼,聽見他說:「萬能的上帝啊!夠了!夠啦!」阿龍納斯立即回到朋友身邊,準備逃離。當他們解開救生艇時,發現鸚鵡螺號正在游向大漩渦(Moskenstraumen)。一行人逃生及時,來到挪威海岸附近的小島上,鸚鵡螺號命運未知。
尼莫船長的名字暗示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來源請求]在《奧德賽》中,流浪的奧德修斯遇到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波呂斐摩斯問他名字,奧德修斯回答稱「ουτις」,意思是「無人」或「無名小卒」。「奧德賽」在拉丁語的翻譯在此處化名為「尼莫」(Nemo),後者在拉丁語也翻譯為「無人」或「無名小卒」。類似尼莫,奧德修斯也必須在海上流浪(達10年之久),深受船員遇難的困擾。
儒勒·凡爾納也多次提及馬修·方丹·莫里中校,稱其為「莫里船長」。現實中的莫里是位海洋學家,探索風向、海洋、洋流,在海底搜集樣本,繪製地圖。凡爾納應該知道莫里在國際上的名聲,或許知道莫里在法國的先祖。
提到的其他法國人有著名的探險家拉佩魯茲伯爵,伯爵在環球航行時失蹤;探險家儒勒·迪蒙·迪維爾,他發現了拉佩魯茲伯爵艦船遺骸;蘇伊士運河建造者斐迪南·德·雷賽布,他也是伯爵探險隊唯一倖存者的侄兒。鸚鵡螺號似乎追隨他們的腳步:潛水艇到達伯爵失事海域;與迪維爾航船(Astrolabe)類似,行至南極水域時受困。潛水艇經紅海地下隧道進入地中海。
小說最著名的是與大章魚戰鬥,以船員打開艙門,大章魚抓住一人開始。當觸角抓住他拖他走時,他用法語高呼「救命!」在隨後一章開始,阿羅納克斯就戰鬥稱:「要描繪如此場景,得要我們最著名的詩人,《海上勞工》的作者維克多·雨果才行。」《海上勞工》也有一章是工人與巨型章魚作戰,章魚則象徵工業革命。凡爾納大概是做了借用,用以指代1848年革命,第一位法國人必須反抗「怪物」,並成為第一位倒下的人。[來源請求]
在故事某部分,尼莫船長被描繪為世界上為劣勢者和受壓迫者作戰的戰士。在一段落中,尼莫船長據說為希臘反抗奧斯曼帝國的克里特起義提供幫助,阿羅納克斯明白他並非完全躲在鸚鵡螺號與世隔絕。在另一段落當中,尼莫同情貧窮的印度採珠人,他必須在沒有潛水服的情況下深入海底採集珍珠,受水壓的積累傷害註定早逝。尼莫在水下贈與他一包珍珠,比他一年的辛勞還要貴重。尼莫稱採珠人是不列顛印度殖民地的居民,「是受壓迫國家的人」。
1800年,羅伯特·富爾頓建起潛水艇鸚鵡螺號,並成功造出第一艘商用蒸汽船,凡爾納在小說中借用這個名字。富爾頓的潛水艇因有風帆而用船蛸命名。寫小說之前的三年間,凡爾納在1867年世博會上研究了法國海軍新開發的潛水艇潛水者號(Plongeur),對小說中的鸚鵡螺號也產生了影響。[3]
鸚鵡螺號潛水員所用的呼吸設備類似1865年貝努瓦·魯凱羅爾和奧居斯特·德內魯茲設計的呼吸器。他們設計的呼吸設備是後背潛水氣瓶,使用呼吸調節器輸出。[4][5]潛水員在海底行走而非游泳。[4] 設備被稱為空氣攜帶器(aérophore)。當時氣壓只能存30個大氣壓,潛水員得從水面吸氣;氣瓶只是應急用。[4]小說中魯凱羅爾設備在沒有外部供應情況下能用6到8小時是極度誇張的。
更加宏大的政治見解也化身為尼莫船長,在當時這是相當革命的,雖然提的不多,但很重要。在後續作品《神秘島》中,尼莫船長成為穆斯林邁索爾王國蒂普蘇丹的後人,蒂普蘇丹反抗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擴張主義。在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被鎮壓,家人被不列顛屠殺後,尼莫潛入海底。這個更改是應凡爾納出版商皮埃爾-儒勒·赫澤爾要求做的。赫澤爾在很多重要環節都要求更改。在原文中,神秘的船長是位什拉赫塔人,1863年波蘭爆發一月起義,家人遭到俄國人屠殺,船長因此反抗。法國當時與俄羅斯帝國結盟,為迴避政治衝突,尼莫的憤怒轉而撒到法國的老對頭大英帝國身上。阿羅納克斯教授沒有懷疑尼莫的身世,凡爾納後續故事則給出解釋。最初,小說描繪的是領導柯斯丘什科起義的波蘭國家英雄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拉丁語銘文:「波蘭告終!」(Finis Poloniae)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