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護衛隊(日語:海上護衛隊/かいじょうごえいたい Kaijō Goeitai ?)是舊日本海軍的一類艦艇部隊編制。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先後組建了四支海上護衛隊;其中第一海上護衛隊後來又變更為第一護衛艦隊。護衛隊的符號為KEg(如第一海上護衛隊為1KEg);第一護衛艦隊符號為1EF[1]。
概述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第一階段作戰在西太平洋地區擊退了盟軍,占領了南方資源帶[2][3]。日軍接着開展第二階段作戰,圖謀構築戰爭長期不敗的態勢[2][4]。隨着物資運輸量的增大、以及航運線路的延長,聯合艦隊對於分出兵力進行護衛倍感壓力,希望軍令部能專門組建一支護衛兵力;同時,日軍當前的護衛制度需要前線護衛部隊和運輸線護衛部隊進行交接,並不適應航運護衛的新形勢[5]。
1942年(昭和17年)3月27日,海軍大臣嶋田繁太郎海軍大將發布《特設艦船部隊令》,創立特設海上護衛隊制度。4月2日,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海軍大將向昭和天皇上奏戰時編制改定,解釋預定要設立的海上護衛隊[5]。4月10日,海軍按照新的戰時編制進行大幅度的改組[6],其中為了保證海上護衛的連貫性,實現護衛指揮的一元化,日軍建立了伴隨船隊進行護衛的護航運輸制度[7][8],即第一海上護衛隊(負責東南亞至日本本土的航線,隸屬於西南方面艦隊)和第二海上護衛隊(負責南洋群島至日本本土的航線,隸屬於第四艦隊)[7][9]。然而海上護衛隊僅有一些老舊的艦船和特設艦艇(即商船臨時改造而來的艦船),缺乏對空、對潛裝備,艦艇數量也不足[10],在面對盟軍的破交作戰時無力應對,護航運輸隊不斷遭受慘重的損失[11]。其後日軍開始不斷建造新式的海防艦,同時將航空部隊編入護衛部隊內,試圖增強海上護衛的能力[12][11][13]。
1943年(昭和18年)11月15日,日軍組建海上護衛總司令部[14][15],統括第一、第二海上護衛隊在內的全部護航兵力[12][16]。1944年(昭和19年)6、7月間的塞班島戰役中,日軍駐軍全軍覆沒[17][18],二海護司令部因設置在塞班島,亦於是役全滅,7月18日二海護解散[19][20]。
1944年5月20日,日軍組建第三海上護衛隊,負責東京灣至紀伊水道的護衛[21][22][23]。三海護所屬兵力比起一海護來說極為貧弱,同年11月末,新航母信濃在三海護負責的海域內遭到伏擊沉沒[24]。1945年4月15日三海護解散,改組為第四特攻戰隊[25]。
1944年4月10日,第四海上護衛隊成立,負責九州(佐世保、鹿兒島)到西南諸島(沖繩島等)之間的航路[26]。四海護兵力同樣弱小,無力阻擋美軍潛艇襲擾,8月22日對馬丸號貨輪被擊沉。1945年2月下旬,四海護進行過一次改組[27]。其後四海護因屢遭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攻擊,戰力幾乎全部喪失,5月10日解散並改組為第五特攻戰隊[25]。
第一海上護衛隊
1942年(昭和17年)4月10日[28],日本海軍新編成西南方面艦隊[8][29][30]。接着日軍發布大海令第十六號,命令西南方面艦隊司令長官實施海上交通保護[5][31]。此時日軍已大體控制東南亞,西南方面艦隊從直屬部隊中抽調兵力組成第一海上護衛隊(縮略記號1KEg),負責保護從東南亞至日本本土的運輸船隊[28][8]。一海護雖無「艦隊」之名,但因規模較大,設置了參謀部和相應的參謀長。其防守的範圍包括西航路、東航路和橫斷航路。三條航線從日本本土到上海、台灣之間的航段都是共通的,其後經由馬尼拉、棉蘭老島、婆羅洲到爪哇島的航線稱為東航路;經香港、海南島、西貢到新加坡為西航路;西貢到馬尼拉之間的航線為橫斷航路。
西南方面艦隊新設時,日軍已經結束了南方作戰,開始進入占領、統治和維持的階段[32]。故此西南方面艦隊從一開始就缺少艦艇,主力都是老舊艦艇和特設艦艇[30]。新編成的一海護自然只有同樣的水平,只有舊式驅逐艦10艘、魚雷艇2艘、特設艦艇6艘、航運統制班20的兵力[5]。一海護無法僅憑這點兵力獨自保護海上航線,後續各內戰部隊(各鎮守府、警備府和根據地隊)也陸續協助海上交通航向的護衛、監視和防備工作[8][10]。
1943年日本的南海航線陸續開始有潛艇伏擊艦船的發生,此時一海護的老舊艦艇比例還很高,新式護衛艦艇的換裝工作基本沒有進展。11月15日海上護衛總司令部設立,主力部隊依然是這種過時艦艇[14][33][34]。海上護衛長官指揮的部隊稱為海上護衛總部隊(縮略符號GEB),海上護衛總司令部(以下簡稱海護總隊)、一海護、二海護統稱海上護衛總司令部部隊(縮略符號GKEG)[35]。一海護負責的海域定為從日本本土到新加坡[16]。
到1944年,盟軍對日本南海航線進行大規模的攻擊,日軍海護總隊也隨之頻繁變更編制和制度。一海護和大鷹級航空母艦在海護總隊領導下護衛比號船隊和MI號船隊等運送重要資源的船隊[36]。同年10月,盟軍開始在菲律賓展開地面作戰,東航路斷絕。12月10日,日軍為了死守西航路,而將一海護升格為第一護衛艦隊,編制上依然隸屬於海護總隊[37][33]。
- 1942年4月10日,新組建[38]
- 1942年7月14日,中途島海戰後
- 浮島丸
- 華山丸、唐山丸、北京丸、長壽山丸、でりい丸
- 第13驅逐隊:若竹、吳竹、早苗
- 第22驅逐隊:皋月、水無月、文月、長月
- 第32驅逐隊:朝顏、芙蓉、刈萱
- 三日月、鷺、隼
- 1944年4月1日,戰時編制制度改定
- 1944年8月15日,菲律賓海海戰後
- 華山丸、北京丸、長壽山丸
- 汐風、朝風、春風、吳竹、朝顔
- 松輪、佐渡、擇捉、對馬、占守、倉橋、屋代、草垣、平戶、御藏、日振、昭南
- 第1、3、5、7、9、11、13、15、25號海防艦、第2、6、8、10、14、16、18、20、26、28、32號海防艦
- 鳩、鷺、鵯
- 第17號掃海艇、第18號掃海艇、第38號哨戒艇
第一護衛艦隊
1943年(昭和18年)11月15日,日本海軍創立了海護總隊作為海上護衛中央機關[14][34],1944年(昭和19年)4月1日又設立了特設護衛船團司令部[47][48]。然而此時司令部下屬隊伍全為臨時編成,海軍內要求設立正式建制的呼聲越來越迫切[48]。故此日軍先後組建了第101戰隊(1944年11月15日建立,轄訓練巡洋艦一艘、海防艦6艘)、第102戰隊(1945年1月1日建立,轄訓練巡洋艦一艘、海防艦6艘)、第103戰隊(1945年1月20日建立,轄驅逐艦一艘、海防艦6艘)[49],並將這些新成立的反潛部隊編入第一護衛艦隊內[48]。
原本負責日本本土到新加坡航線的一海護,其護衛兵力都是從各部隊抽調而來,作為臨時編制運用而已[37]。大本營海軍部(軍令部)同意了海護總隊要求建立正式建制的意見,1944年12月10日將一海護正式升格為第一護衛艦隊[37][50]。另一邊,在水面部隊之外,海軍也開始着手相關航空部隊的建設:原第953海軍航空隊(隸屬於高雄警備府)、第954海軍航空隊(隸屬於第三南遣艦隊)、第254海軍航空隊(隸屬於海南警備府)合併入第901海軍航空隊(海護總隊附屬);第933海軍航空隊(隸屬於第31戰隊)則合併入第936海軍航空隊(隸屬於第一南遣艦隊)。兩支航空隊(901、936)在1945年1月1日的戰時編制改定中一併劃入第一護衛艦隊[51]。增強後的第一護衛艦隊繼續隸屬於海護總隊,任務是死守比號船隊為代表、以新加坡為終點的南方航路[37][52][33]。特設護衛船團司令部則隨着解散[37]。
然而,1945年(昭和20年)1月上旬,美軍航母特混艦隊已經進抵法屬印度支那沿岸,第101戰隊隨其護衛的比86號船隊一同覆滅[53][54]。隨後日軍發動南號作戰(1月25日起至3月9日止,3月16日行動中止),第一護衛艦隊作為主力進行護衛[55][56][57]。南號作戰共組織護航運輸隊15次,加入的船隻45艘、護衛艦艇50艘,損失運輸船20艘、護衛艦艇[58]。面對如此慘重的損失,海護總隊提議放棄南方航路,改為專守日本本土到滿洲的航線,並得到了大本營的同意[58]。第一護衛艦隊試圖護衛以台灣、上海為終點的東海航線,但盟軍為了準備沖繩島戰役,加大了空襲的力度,橫穿東海的航線亦告喪失,日本艦船只能繞路走上海——青島——木浦、馬山、濟州島——下關的迂迴航線。
1945年3月,日軍為了應對盟軍對沖繩島的進攻,謀求發動所謂天號作戰,其中第一護衛艦隊將要負責西南方向的護衛工作[59]。4月10日沖繩島戰役期間,日軍編成對馬海峽方面部隊及第七艦隊[60][61][62],其司令長官及幕僚兼任第一護衛艦隊要職[59][63]。
同年4月,盟軍開始發起飢餓行動,利用B-29轟炸機在日本本土港灣進行布雷。日本從下關港開始逐漸受到水雷封鎖[64],大批護航艦艇及運輸船因觸雷而受損[65]。4月14日盟軍潛艇襲擊了第一護衛艦隊主力泊地濟州島,潛艇銀帶魚號一舉擊沉貨船壽山丸號和兩艘海防艦[66]。6月末起,第一護衛艦隊開始參加日號作戰[67][68]。日本戰敗前夕,第一護衛艦隊的任務主要是日本海沿岸(舞鶴、新潟、酒田、秋田、函館、小樽)及橫跨日本海的航線(舞鶴、新潟——元山、羅津、先鋒)。另外在戰敗後,屬下的海防艦有部分曾違反停戰命令前往朝鮮和庫頁島運送當地的日本人回國[69]。
- 1944年12月10日,改編時
- 第101戰隊:香椎、鵜來、大東、第23、27、51號海防艦
- 第5護衛船團司令部
- 第7護衛船團司令部
- 第8護衛船團司令部
- 附屬:航母海鷹、驅逐艦汐風、春風、吳竹
- 第1海防隊:千振、第13、19號海防艦
- 第11海防隊:第1、3、13號海防艦、第130、134號海防艦
- 第12海防隊:第14、16、46號海防艦
- 第31海防隊:朝顏、第63、207號海防艦
- 掃海艇5艘[37]
- 第931海軍航空隊
- 第901海軍航空隊(1月1日編入,司令堀內茂忠海軍少將)
- 第936海軍航空隊(1月1日編入,司令吉田良夫海軍大佐)
- 1945年3月1日,菊水作戰前
- 第101戰隊:對馬、大東、鵜來、第23、27、51號海防艦
- 第102戰隊:鹿島、屋代、御藏、第2、33、34、35號海防艦
- 第103戰隊:春月、昭南、久米、第18、25、60、67號海防艦
- 第8護衛船團司令部
- 第901海軍航空隊(5月15日,轉為海護總隊附屬)[64]
- 第936海軍航空隊(其後編入第十三航空艦隊)[64]
- 附屬:海鷹、春風
- 第1、11、12海防隊
- 第31海防隊:沖繩、第63、207號海防艦
- 粟國、稲木、宇久、羽節、竹生、崎戶
- 第9、15、20、22、26、29、40、41、53、55、57、69、72、76、81、82、84、112、138、144、150、205號海防艦
- 第17號掃海艇、第38號哨戒艇
- 第931海軍航空隊
- 1945年6月1日,戰敗前夕
第二海上護衛隊
1942年(昭和17年)4月10日,日本海軍發布大海令第十七號,訓示第四艦隊司令長官井上成美海軍中將,責成實行海上交通保護。同一天軍令部發布的大海指第八十二號指示,新的海上護衛隊的任務為「於本國沿岸(北緯29度以北)護衛第四保護海域間航路級第四保護海域內航路之船隊、統括第四保護海域內傳播行動管制」[5][31]。據此第四艦隊成立了第二海上護衛隊(縮略符號2KEg),負責從橫須賀到楚克群島(又譯特魯克群島)、帛琉諸島(又譯帕勞)間的東西兩條航線[28][7][75]。編制當時的交通保護海域(第四保護海域)北起本州橫須賀,經小笠原諸島在馬里亞納群島分開,東航線以特魯克為終點、西航線以帕勞為終點,南端可以到新畿內亞以及拉包爾(又譯臘包爾)[76][77]。東航線延長線又可以進一步到加羅林群島(又譯加羅蓮群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俾斯麥群島和所羅門群島,西航線延長線則可到達西新幾內亞、巽他群島乃至棉蘭老島[77][78]。
二海護負責的海域廣大,航線漫長,但成立之初僅有一個航運統制班以及三艘特設艦艇(航速13節的能代丸、11節的長運丸以及14節的金城山丸),戰力僅相當於一個戰隊左右[5]。大本營海軍部一度發布指示,航速低於13節的船舶應獨自航行,而且因為不可能全程護航,護航只能在某些地區、見機而行。三艘特設艦艇因此重點在塞班——特魯克——拉包爾間巡邏[76]。然而5月4日,金城山丸就在特魯克西北方向被美軍潛艇擊沉,距離二海護創立僅一個月不到,戰力就只剩下兩艘特設艦艇了[79]。第四艦隊只好把第6水雷戰隊調來協助護航,6月中旬又從第四艦隊抽調一批驅潛艇[80]。7月10日,六水戰解散,原所屬艦艇全部編入二海護[81],二海護終於有了自己的反潛戰力[82][83]。但二海護即使加入了原六水戰的兵力,面對遼闊的海域依然只是杯水車薪,需要從各鎮守府及聯合艦隊抽調艦艇,協助進行護航[84]。隨着日軍在索羅門群島戰役陷入長期消耗戰,前線驅逐艦嚴重不足,二海護麾下較新型的驅逐艦逐漸調往前線,取而代之的是魚雷艇和新型海防艦[85][86][87]。
1943年(昭和18年)11月15日,日軍成立海護總隊,二海護也轉入海護總隊旗下,負責範圍為特魯克到帕勞一帶。[16]
1944年(昭和19年)2月17日,盟軍發起冰雹行動,對特魯克進行大規模空襲,特魯克的基地職能陷入癱瘓[88]。3月1日的大海指第340號指示,航線終點收縮至塞班島[89]。3月4日,日軍組建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圖謀強化馬里亞納群島的防衛力量[90][91]。塞班島航線是此時日本的絕對國防圈方針內的重要一環,二海護從聯合艦隊方面獲得增援,為松號船隊提供護航[92][93][94]。松運輸行動獲得了成功(護衛艦艇64艘、運輸船100艘,僅3艘遭受襲擊),但隨後的第3530船隊受到了沉重打擊[93]。6月盟軍發動塞班島戰役,美軍航母特混艦隊加大了對日本運輸航線的打擊,完全切斷了塞班島航線[11]。二海護司令長官在戰鬥中戰死,7月6日塞班島失守[95][96]。7月18日,日軍承認守島部隊全軍覆沒,二海護在內的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解散[90][20][95]。
- 1942年4月10日,新組建[38]
- 特設巡洋艦能代丸號特設巡洋艦、金城山丸、特設炮艦長運丸
- 1942年7月14日,改編時
- 1944年4月1日,戰時編制制度改定
- 朝凪
- 隠岐、福江、平戶、天草、御藏、能美
- 第2、3號海防艦
- 鵯、鴻
- 長運丸
- 1944年7月18日,最終時
- 隠岐、福江、平戶、天草、御藏、能美
- 鵯、鴻
- 長運丸
- (兼)茂泉慎一 海軍少將:1942年4月10日 - (本職為第四根據地隊(加洛林群島防衛)司令)
- (兼)武田盛治 海軍少將:1942年6月15日 - (本職為第四根據地隊司令)
- 若林清作 海軍少將:1943年7月15日 -
- (兼)有馬馨 海軍少將:1944年2月19日 - (本職為第四根據地隊司令)
- (兼)辻村武久 海軍少將:1944年3月1日 - 1944年7月18日解散(本職為第五根據地隊(馬里亞納群島防衛)司令,1944年7月8日戰死於塞班島)
第三海上護衛隊
1944年(昭和19年)5月20日,日本海軍組建第三海上護衛隊,專責東京灣到大阪灣之間的紀伊水道的防衛[21][97]。下轄伊勢灣部隊(指揮官為伊勢防備隊司令平塚四郎海軍大佐,轄成生、特設掃海艇1艘、特設驅潛艇7艘、驅潛特攻艇3艘、特設敷設艦高千穂丸、拖船1艘)、熊野灘部隊(指揮官為駒橋艦長大野周海軍大佐,轄駒橋、特設掃海艇4艘、驅潛特攻艇3艘、巡邏監視艇1艘)、紀州部隊(指揮官為903空串本派遣隊串本派遣隊指揮官鬼塚武二海軍大佐,轄特設驅潛艇2艘、特設掃海艇5艘、驅潛特攻艇1艘、掃海特攻艇2艘、海防艦50號、掃海艇27號、魚雷艇6艘)、航空部隊(903空串本、檳島、大井、小松島各派遣隊)[23]。
東京灣到紀伊水道是本州太平洋側的海上運輸大動脈,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就已經有零星的潛艇襲擊事件(如1942年沉沒)[98]。這段航線原本由橫須賀鎮守府和大阪警備府負責,存在相互之間聯絡不暢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海軍從橫須賀鎮守府、大阪警備府和舞鶴鎮守府之間抽調兵力組建三海護,並且置於橫須賀鎮守府司令長官麾下[97]。然而所屬艦艇數量嚴重不足,雖然編入了串本航空隊,但依然缺乏足夠的空中支援,又不能像三陸灣那樣進行大規模布雷。該地區損失日增,三海護卻戰果寥寥;同年11月29日,美軍潛艇射水魚號在紀伊半島擊沉航母信濃,三海護出動艦艇進行搜捕,依舊一無所獲[24]。
1945年(昭和20年)2月下旬(16日、17日、25日),美軍航母特混艦隊襲擊了關東地區,日軍在本州太平洋側沿岸活動的艦艇損失慘重[99]。4月10日,三海護為了響應本土決戰的號召,改組成為第4特攻戰隊,負責伊勢灣的沿岸防禦[100][25]。4月15日第4特攻戰隊新編成時,兵力有第13突撃隊、伊勢防備隊、駒橋、第26掃海隊、海防艦3艘、驅潛艇3艘[25]。
- 1944年5月20日,新組建
- 1944年8月15日,菲律賓海海戰後
- 駒橋、第4號海防艦
- 成生、第14號驅潛艇
- 第26掃海隊、第112驅潛隊、伊勢防備隊
- 1945年3月1日,菊水作戰前
- 駒橋、第4、50號海防艦
- 第14號驅潛艇
- 第26掃海隊、第112驅潛隊、伊勢防備隊
- 中邑元司 海軍少將:1944年5月20日[23] - 1945年4月15日(改編為第四特攻戰隊時留任)
第四海上護衛隊
1944年(昭和19年)4月10日,原本一直負責佐世保港、鹿兒島港到沖繩群島的船隊護航的佐世保防備戰隊解散,並改編為第四海上護衛隊。同時設立沖繩方面根據地隊,根據地隊司令兼任四海護司令,司令部設於奄美大島,歸佐世保鎮守府鎮守府管轄[26][101][102]。當時日軍預計盟軍極有可能進攻沖繩,屆時二海護負責的南方航線將會無法通過沖繩,必須繞道台灣,為此需要設立新的沖繩航線。新設立的四海護開始往沖繩運輸物資,並將居民向本土撤送。然而四海護戰力微弱,對馬丸是第一艘損失的商船。1945年(昭和20年)2月25日,軍令部進行戰時改制,沖繩方面根據地隊專注於地面作戰,四海護另立指揮官[103]。
盟軍攻占沖繩島後,3月下旬開始空襲九州地區,為進攻西南諸島做準備,四海護的主力艦艇逐漸損失[104]。此時日軍已經完全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原本制定的利用運輸船和機帆船進行沖繩特攻的計劃無法實施,沖繩航線徹底被切斷[105]。四海護已經無航線可護,為了參加本土決戰,防守南九州,5月10日改編成為第5特攻戰隊,然而此時原四海護的艦艇早已損失大半,第5特攻戰隊僅有第32突擊隊、第33突擊隊及兩艘驅潛艇[25]。
- 1944年4月10日,新組建[106]
- 沖繩海軍航空隊
- 第951海軍航空隊(1944年12月15日編入)
- 真鶴、友鶴
- 第15號掃海艇
- 特設炮艦富津丸(1944年10月22日沉沒)
- 沖繩方面根據地隊
- 燕、鷗
- 大島防備隊
- 第43掃海隊
- 第49號驅潛艇、第58號驅潛艇
- 1944年8月15日,菲律賓海海戰後
- 沖繩海軍航空隊
- 第30號海防艦
- 友鶴、真鶴、第15號掃海艇、第49、58號驅潛艇
- 富津丸
- 1945年3月1日,菊水作戰前
- 第30號海防艦
- 友鶴、真鶴、第15號掃海艇、第49、58號驅潛艇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